[实用新型]一种后悬架安装加强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20456467.3 | 申请日: | 2012-09-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6305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0 |
发明(设计)人: | 周灵富;李志鹏;陈春龙;陈君;李国林;李宏华;李功赋;吴成明;赵福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G7/00 | 分类号: | B60G7/00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11228 浙江省杭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悬架 安装 加强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后悬架安装结构,尤其是涉及一种后悬架安装加强结构。
背景技术
后悬架通过后悬架安装板安装在车身上,后悬架安装板的稳定性非常重要,在车辆实际行驶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路况都非常的好,在一些路况较差的崎岖道路上行驶时,路面凹凸不平所带来的冲击大部分被弹簧吸收,但是仍有一部分冲击力会作用在后悬架安装板上,现有的后悬架安装板遇冲击力容易变形开裂,安全性差。
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CN201329779Y,公告日2009年10月21日,公开了一种后悬架总成,包括车架纵梁、车桥和弹簧钢板座,所述车架纵梁由后平衡悬架及弹簧钢板座支撑在车桥上,所述一侧的车架纵梁与汽车的中、后车桥横向设置有推力杆。不足之处是:后悬架安装板没有加强结构,遇冲击力易变形,存在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后悬架安装板遇冲击力易变形开裂、稳定性差、安全性差的问题,提供了一种保证后悬架安装板遇冲击力不易变形开裂、稳定性好、安全性好的后悬架安装加强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后悬架安装加强结构,包括车架纵梁、后悬架安装板和后桥连接板,所述后悬架安装板分别与车架纵梁和后桥连接板固定连接,后悬架安装板与车架纵梁之间设有后悬架加强件,所述后悬架加强件与车架纵梁和后悬架安装板固定连接。后悬架安装板侧面与车架纵梁之间固定安装后悬架加强件,能缓解吸收后悬架连接板传递给后悬架安装板的冲击力,增强了后悬架安装板的抗冲击能力,后悬架安装板不易变形,稳定性好,后悬架安装板不易开裂,安全性好。
作为优选,所述后悬架加强件包括后悬架内加强板和后悬架外加强板,后悬架内加强板呈直角三角形,后悬梁内加强板的两直角边分别与车架纵梁下侧和后悬架安装板的侧面焊接,所述后悬架外加强板的两端分别与车架纵梁下侧和后桥连接板焊接,后悬架外加强板的中部与后悬架内加强板的斜边焊接。因为后悬架安装板垂直安装在车架纵梁的下侧,将后悬架内加强板设置成直角三角形,其两直角边刚好与车架纵梁下侧和后悬架安装板侧面紧贴在一起,焊接时焊缝小,焊接强度高,使后悬架内加强板的加强效果得到很好的体现,后悬架外加强板的两端分别与车架纵梁下侧和后悬架连接板焊接,后桥连接板、后悬架外加强板和车架纵梁形成大的直角三角形,后悬架安装加强结构稳定性好,同时后悬梁外加强板进一步分解了后桥连接板传递过来的冲击力,使后悬架安装板受到的冲击力进一步减小,避免了后悬架安装板的变形开裂问题。
作为优选,所述后悬架内加强板的斜边上设有弧形凹槽,后悬架外加强板上对应设有弧形凸块,后悬架内加强板的凹槽与后悬架外加强板的凸块配合并焊接。后悬架内加强板的凹槽与后悬架外加强板的凸块嵌合并焊接,使后悬架内、外加强板构成一个整体,进一步提高后悬架安装加强结构的稳定性。
作为优选,所述后悬架内加强板的两直角边设有作为加强结构的翻折边,所述翻折边的高度为5~10mm。设置翻折边,增大了后悬架内加强板与车架纵梁和后悬架安装板的焊接面积,焊接牢固。
作为优选,所述后悬架内加强板设有用于导流的腰形孔。内加强板内开有腰形孔,腰形孔可以起到导流孔的左右,减小空气阻力,同时,在不降低后悬架内加强板强度的前提下可以节省加工材料。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在车架纵梁和后悬架安装板之间固定连接后悬架加强件,提高了后悬架安装板的抗冲击力,后悬架安装板不易变形开裂;(2)后悬架安装加强结构稳定性好,安全性好;(3)设计合理,结构简单,加工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车架纵梁;2-后悬架内加强板;21-凹槽;22-腰形孔;3-后悬架外加强板;31-凸块;4-后悬架安装板;5-后桥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解释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5646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利用啤酒工业废水培养小球藻的方法
- 下一篇:微阵列杂交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