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离合变速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20423008.5 | 申请日: | 2012-08-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12019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0 |
发明(设计)人: | 赵良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赵良红 |
主分类号: | F16H3/46 | 分类号: | F16H3/46;F16H3/78 |
代理公司: | 佛山市中迪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83 | 代理人: | 张绮丽 |
地址: | 528303 广东省佛***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离合 变速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变速器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自动变速的双离合变速器。
背景技术
汽车发动机的输出转速非常高,最大功率及最大扭矩在一定的转速区出现。为了发挥发动机的最佳性能,就必须有一套变速装置,来协调发动机的转速和车轮的实际行驶速度。汽车变速器的作用是改变传动比,扩大驱动轮转矩和转速的变化范围,以适应经常变化的行驶条件,同时使发动机在有利(功率较高而油耗较低)的工况下工作。其次,在发动机旋转方向不变情况下,使汽车能倒退行驶。汽车变速器按所用轮系型式不同,有轴线固定式变速器(普通变速器)和轴线旋转式变速器(行星齿轮变速器)两种。按离合器的数量可以分为单离合变速器和双离合变速器。双离合变速器的动力传动通常为两条路线,一是奇数挡传递路线,二是偶数挡传递路线,两条动力传递路线分别通过第一、第二离合器连接第一、第二输入轴,再通过与两输入轴对应的从动轴上的传动齿轮将动力输出,双离合变速器通过两离合器的协调控制和各同步器控制,能够实现在不切断动力的情况下转换传动比,从而缩短换挡时间,然而现有的应用于汽车上的双离合变速器的齿轮布置形式多采用平行轴式,平行轴式双离合变速器必须采用单独的倒挡轴及倒挡齿轮。当采用一条输出轴时,变速器轴向尺寸大;采用两条输出轴时,变速器径向尺寸大,占用空间大,不利于汽车的结构布局设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通过全新结构的双离合变速器,减小变速器的轴向及径向尺寸,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离合变速器,包括第一离合及对应的第一输入轴,第二离合及对应的第二输入轴,同步器,输出轴,所述第二输入轴空套在第一输入轴上,还包括第一、第二双排行星轮系,互相啮合的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互相啮合的第三齿轮和第四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一双排行星轮系的其中一排行星机构的行星架固定、且同时与另一排行星机构的齿圈固定,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二双排行星轮系的其中一排行星机构的行星架固定、且同时与另一排行星机构的齿圈固定,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一输入轴或第二输入轴固定连接,所述第四齿轮与第二双排行星轮系的中间轴或连接轴固定连接,所述输出轴与所述第一齿轮或第二齿轮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双排行星轮系是辛普森式齿轮变速机构或拉维娜式齿轮变速机构,所述第二双排行星轮系是辛普森式齿轮变速机构或拉维娜式齿轮变速机构。
所述第一双排行星轮系的太阳轮与空套在所述第一输入轴上的第一轴套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双排行星轮系的太阳轮与空套在所述中间轴上的第二轴套固定连接;第一同步器设在第一双排行星轮系中后行星架与第一轴套之间,第二同步器设在第二双排行星轮系的前排行星架与第二轴套之间,第三同步器设在第一双排行星轮系的前后两齿圈之间,常啮合同步器设在第二双排行星轮系的中间轴与连接轴之间,第四同步器设在第二轴套与所述常啮合同步器之间。
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二输入轴固定连接,所述第四齿轮与第二双排行星轮系的连接轴固定连接,在第一输入轴与第一轴套之间设置第三同步器,所述第一同步器设置在第一双排行星轮系与第三同步器间,所述 第二同步器、第四同步器、常啮合同步器设置在所述第二双排行星轮系的左侧。
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二输入轴固定连接,所述第四齿轮与第二双排行星轮系的中间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同步器、第三同步器设置在第二双排行星轮系的左侧,所述第二同步器、第四同步器、常啮合同步器设置在所述第一双排行星轮系的左侧。
所述第二双排行星轮系行星架与中间轴连接,太阳轮与第二轴套连接,在中间轴与连接轴之间设七挡同步器。
所述第二输出轴外套设有第一同步轴套和第二同步轴套,在第二双排行星轮系的中间轴与第二轴套之间设置第三同步器,在第二输入轴与第一同步轴套之间设置常啮合同步器,在第二输入轴和第二同步轴套设置倒挡同步器,在常啮合同步器与行星架之间设七挡同步器。
所述第一同步器是二、四挡同步器,所述第二同步器是一、三挡同步器,所述第三同步器是六挡同步器,所述第四同步器是五挡和倒挡同步器。
所述第一同步器或第二同步器可由一对制动器代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赵良红,未经赵良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2300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短切纤维增强酚醛树脂泡沫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混凝土模板固定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