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圆顶阀冷却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20397033.0 | 申请日: | 2012-08-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8755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23 |
发明(设计)人: | 王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唐国际盘山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G69/20 | 分类号: | B65G69/20;B65D88/74 |
代理公司: | 北京元中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23 | 代理人: | 张聚增 |
地址: | 30190***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圆顶 冷却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冷却系统,具体设计电厂用圆顶阀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电业系统中电厂产生的大量灰、渣,除少量灰分排入大气外,余者都以灰、渣形式由除灰系统送至灰场。
50到70年代,中国燃煤电厂除灰量小,水资源缺乏的矛盾不是很突出,因此一直采用湿法除灰,且几乎均为水力输送灰渣, 近年来,用电量增加,电厂产生的灰粉也日益增多,加上水资源匮乏,因此,干式除灰法便得到了普遍应用。干式除灰法主要流程是:灰粉首先进入灰斗中,然后进入泵仓,再通过管道进入灰库,再经过处理,通过其他装置输送至灰场。
灰斗上设置有圆顶阀,圆顶阀是为除灰专门设计的阀门,有以下特点,1、曲轴传动,开启灵活,不易卡涩;2、配有充气密封圈,使阀芯与阀座在开闭过程中无摩擦损耗,提高了阀门寿命;3、密封圈内设有压力检测装置,密封不严,建立不起压力则会报警。由于进入灰斗中的灰粉是高温的,为了避免密封系统烧损老化,专门设计了水冷系统,冷却圆顶阀上的密封圈,使密封圈有良好的密封效果,设备可以安全稳定运行。
但是,水冷系统容易出现故障,水进入灰斗以后,造成灰粉板结、硬化,导致灰粉无法输送;同时,水冷系统采用两台水泵来确保冷却过程中水压稳定,冬季易结冰,因此,防冻问题比较难解决;另外,水冷系统造成电耗和水耗的增加,与节能减排的政策相悖,并且加速了灰斗等设备的老化。
灰斗外有保温装置,不利于灰粉冷却,同时,料位计离圆顶阀距离较小,这样,圆顶阀输送的灰粉全部都是高温的,对圆顶阀密封圈的损坏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节省电能和水能的空冷圆顶阀冷却系统,该系统不会对圆顶阀的密封圈产生热损耗。
为了解决当前圆顶阀水冷系统容易出现故障,取消水冷系统后,圆顶阀密封圈易损耗的缺点,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1、一种圆顶阀冷却系统,其特征在 于:包括一个下端设置圆顶阀的灰斗,灰斗上同时设置有料位计,灰斗下端连接两条输灰管道;
所述圆顶阀为空气冷却;
所述料位计位于灰斗靠近灰斗顶端的位置。
所述灰斗为无保温层的灰斗。
所述料位计与灰斗顶端的距离小于顶端高度的二分之一。
所述灰斗外设置透视隔离网。
本实用新型取消了水冷系统,在节约水能和电能的同时,避免了水冷系统故障时造成灰粉板结的问题,又能避免圆顶阀密封圈受热产生损耗。
附图说明
图1:现有技术圆顶阀冷却系统;
图2:本实用新型的圆顶阀冷却系统;
1、圆顶阀,2、灰斗,3、料位计,4、保温层,5、冷却水,6、输灰管道,7、透视隔离网。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描述如下:一种圆顶阀冷却系统,取消了圆顶阀的水冷系统,包括:一个下端设置圆顶阀1的灰斗2,灰斗2上同时设置有料位计3,灰斗下端连接两条输灰管道6;
灰斗2为无保温装置的灰斗2,灰粉进入灰斗2后,通过空气冷却降低温度。
料位计3位于灰斗2靠近灰斗2顶端的位置。
圆顶阀1为空气冷却。
灰斗2为无保温层的灰斗2。
料位计3与灰斗2顶端的距离小于顶端高度的二分之一,远离圆顶阀1,在保证足够料位的同时,保证圆顶阀1周围的灰粉温度较低,减少了圆顶阀密封圈的热损耗。
灰斗2外设置透视隔离网7,使操作人员能清楚的掌握灰斗2运行状况,能够及时发现并排除故障的同时,隔离网也避免了人员误碰灰斗2。
料位计远离圆顶阀,使灰斗中可以存放较多的灰粉,刚进入灰斗的灰粉位于远离圆顶阀的上端,经过空冷系统,温度已经较低,低温灰粉下落至圆顶阀,高温灰 粉在灰斗上部,圆顶阀的密封圈不会受热产生损耗。
本实用新型取消了水冷系统,在节约水能和电能的同时,避免了水冷系统故障时造成灰粉板结的问题,又能避免圆顶阀受热产生损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唐国际盘山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天津大唐国际盘山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39703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