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用柴油机燃油管进气后自动排空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20315793.2 | 申请日: | 2012-06-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4606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20 |
发明(设计)人: | 张连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连民 |
主分类号: | F02M37/00 | 分类号: | F02M37/00;F02M37/08;H02K7/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2306 山东省日***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柴油机 燃油 管进气后 自动 排空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用柴油机燃油管进气后自动排空机构。
背景技术
由于车用柴油机燃油管进气后,柴油机无法启动,车辆也就无法行驶,因此必须排空燃油管中的空气,为此车用柴油机专门设有手动输油泵。虽然现在出产的柴油机的手动输油泵都是直接按压就可进行排空,但是,当需要排空时,操作人员必须手动操作,还要首先前翻驾驶室,或者移动座椅等,若是操作者经验不足,这个过程要重复多次才能启动车辆;再者,操作人员在按压手动输油泵前,还要打开放气螺栓,当按压手动输油泵到一定程度时,燃油就会从放气螺栓处随着空气一同直接排出。
显而易见,用手动输油泵进行排空柴油机燃油管中进入的空气,有未臻完善的缺失:
(一)操作者必须打开放气螺栓、前翻驾驶室或移动座椅等,才能按压手动输油泵,这就增加了劳动强度和难度。
(二)在手动排空的过程中,燃油随着空气直接排出车外,造成浪费和污染。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车用柴油机燃油管进气后自动排空机构,当柴油机因为燃油管进气需要排空时,操作人员只需按下排空开关就能将进入燃油管内的空气排空,不仅消除了操作者的劳动强度和难度,而且还避免了浪费和污染。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推力产生装置是由:密封帽、壳体、启动线圈、推体、行程线圈、内套、阀芯、牵引弹簧、支架、气槽、行程开关、按压台构成,用来产生车辆手动输油泵的推力 ;
排空开关,用来接通车用柴油机燃油管进气后自动排空机构的电源;
接触器,用来控制推力产生装置的电源;
收油管,用来回收随空气一同排出的燃油;
继电器,继电器线圈是由无稳态多谐振荡电路控制的,用来控制接触器的吸合时间;
电磁阀,安装在车用柴油机燃油管原有放气螺栓的位置,排空时,用来放出燃油管中的空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提供了一种车用柴油机燃油管进气后自动排空机构,本机构采用了推力产生装置,产生手动输油泵输油所需要的推力,当车用柴油机燃油管进气后,操作人员只需要按下排空开关:一方面,推力产生装置按一定的周期自动往复按压车用柴油机的手动输油泵输油,另一方面,电磁阀打开,放出空气,同时将随着空气排出的燃油,通过收油管进行回收;由此可见,本机构不但消除了操作者的劳动强度、难度,还回收了燃油,避免了浪费、污染。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推力产生装置的示意图。
附图2为无稳态多谐振荡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1,推力产生装置是由:密封帽(1)、壳体(2)、启动线圈(3)、推体(4)、行程线圈(5)、内套(6)、阀芯(7)、牵引弹簧(8)、支架(9)、气槽(10)、行程开关(11)、按压台(12)构成,用来产生车辆手动输油泵的推力;调整推力产生装置与手动输油泵的位置,使推体(4)与手动输油泵相应接触,当启动线圈(3)通电后,阀芯(7)就会在启动线圈(3)所产生的电磁力的作用下,开始 向下运动,当阀芯(7)运动一定的行程后,按压台(12)使固定在支架(9)上的行程开关(11)动作,从而接通行程线圈(5)的电源、切断启动线圈(3)的电源,由于启动线圈(3)和行程线圈(5)在结构上采用了一定的位置关系,不但阀芯(7)不会因为启动线圈(3)的失电而后退,反而阀芯(7)在行程线圈(5)所产生的电磁力作用下,继续向下运动,连接在阀芯(7)下面的推体(4)就会按压手动输油泵,当行程线圈(5)失电后,那么与推体(4)连接的阀芯(7)就会在手动输油泵的反作用力下,回归原位,实现手动输油泵的一次往返,这个过程按照一定的周期进行,就可以自动排空燃油管内的空气,牵引弹簧(8)在阀芯(7)回归原位时起阻尼作用,气槽(10)在阀芯(7)往复运动的过程中,导通内套(6)空气,内套(6)是阀芯(7)、推体(4)的往复通道;
排空开关,用来接通车用柴油机燃油管进气后自动排空机构的电源;
接触器,按照继电器提供的周期,控制推力产生装置电源的导通或断开;
收油管,安装在电磁阀上,用来回收随空气一同排出的燃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连民,未经张连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31579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大袋包装小袋的送料装置
- 下一篇:无人飞行器机载飞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