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及其前壁板隔音隔热垫有效
申请号: | 201220289424.0 | 申请日: | 2012-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2813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13 |
发明(设计)人: | 张帆;李枫;吴世权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佩尔哲汽车内饰系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3/08 | 分类号: | B60R13/08;B32B5/26 |
代理公司: | 北京信远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04 | 代理人: | 赵百令;刘大玲 |
地址: | 401122 重庆***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及其 壁板 隔音 隔热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造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前壁板隔音隔热垫,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具有上述前壁板隔音隔热垫的汽车。
背景技术
前壁板隔音隔热垫是安装于汽车发动机舱和仪表板之间的NVH(汽车的噪声Noise、振动Vibration和声振粗糙度Harshness统称为汽车的NVH特性,是衡量汽车设计及制造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零件,其主要作用是隔离、减少来自于发动机舱的噪音和热量。
在现有技术中,汽车的前壁板隔音隔热垫主要有两大类:第一种前壁板隔音隔热垫采用单层材料的结构,因为设计的侧重点不同,其具体的制作材料也不尽相同,常见的有PVC(聚氯乙烯)、毛毡等,由于材料主要性能不同或者结构的限制,单层材料结构的前壁板隔音隔热垫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缺陷,不能同时高质量的起到隔音、隔热的作用;第二种前壁板隔音隔热垫采用的是由毛毡和胶皮(硫化胶的通称)材料复合而成的双层结构,此种结构相比于单层结构的前壁板隔音隔热垫来说,综合性能虽然有所提高,但是,其中胶皮的成本比毛毡的成本要高,在相同环境下,分别使用性能相同的胶皮和毛毡,胶皮的重量是毛毡重量的2-4倍,毛毡能够在-40℃~200℃的温度范围内保持长期的稳定性,而胶皮的最高稳定温度仅为100℃,汽车发动机舱的正常工作温度一般较高,这就使得稳定温度较低的胶皮结构不能较好的满足汽车发动机舱的隔热要求,隔热效果仍然不尽理想。
综上所述,如何提供一种前壁板隔音隔热垫,以实现在达到与现有技术相同的隔音隔热效果的前提下,使得其性能得到进一步的优化,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前壁板隔音隔热垫,在与现有技术达到相同的隔音隔热效果的前提下,使得前壁板隔音隔热垫的综合性能更加优异。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前壁板隔音隔热垫,包括:
软毛毡层;
与所述软毛毡层连接的硬毛毡层。
优选的,上述前壁板隔音隔热垫中,所述软毛毡层与所述硬毛毡层通过粘接的方式相连。
优选的,上述前壁板隔音隔热垫中,所述软毛毡层的厚度范围为10mm-35mm。
优选的,上述前壁板隔音隔热垫中,所述软毛毡层的表面密度范围为0.5kg/m2-2kg/m2或20kg/m3-200kg/m3。
优选的,上述前壁板隔音隔热垫中,所述软毛毡层的流阻范围为10kNs/m4-40kNs/m4。
优选的,上述前壁板隔音隔热垫中,所述硬毛毡层的厚度范围为2mm-15mm。
优选的,上述前壁板隔音隔热垫中,所述硬毛毡层的表面密度范围为0.2kg/m2-3kg/m2。
优选的,上述前壁板隔音隔热垫中,所述硬毛毡层的流阻范围为70kNs/m4-500kNs/m4。
优选的,上述前壁板隔音隔热垫中,所述硬毛毡层和所述软毛毡层(1)的厚度比范围为1:2-1:5。
基于上述提供的前壁板隔音隔热垫,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支撑载具和与之相连的移动载具,所述汽车具有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前壁板隔音隔热垫,所述软毛毡层设置在靠近汽车发动机舱的一侧;所述硬毛毡层设置靠近汽车驾驶舱的一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前壁板隔音隔热垫中,采用了软毛毡层和硬毛毡层的双层结构,通过毛毡自身具有的吸音、隔热的特性,较好的实现了汽车驾驶舱与发动机舱隔音隔热的目的,与现有技术中的单层材料相比,双层结构的设计使其隔音隔热效果更佳,使用较少的软毛毡层和硬毛毡层就可实现单层材料所能达到的效果,更加节省成本;与现有技术中的毛毡和胶皮材料复合而成的双层结构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前壁板隔音隔热垫因为仅仅使用的是重量相对较轻的毛毡,所以在部件重量方面也得到了显著的改善,而且也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前壁板隔音隔热垫的稳定性。所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前壁板隔音隔热垫,与现有技术相比在实现相同隔音隔热效果的情况下,成本、重量和稳定性都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使得其综合性能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佩尔哲汽车内饰系统有限公司,未经重庆佩尔哲汽车内饰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8942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