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跳闸控制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220282429.0 | 申请日: | 2012-06-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6337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09 |
发明(设计)人: | 徐海江;郭飞;刘校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三星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3K17/78 | 分类号: | H03K17/78 |
代理公司: | 宁波市鄞州甬致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28 | 代理人: | 李迎春 |
地址: | 315191 浙江省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跳闸 控制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控制电路,具体讲是跳闸控制电路。
背景技术
目前有一种跳闸控制电路,终端产品根据采样用户功率,或者根据用户购电和用电情况来控制拉合闸,所述跳闸控制电路包括光耦前端控制部分和光耦后端跳闸部分,所述光耦前端控制部分包括第一限流电阻R4、电阻R5、三极管V2、第二限流电阻R1及光耦E1的发光二级管,第一限流电阻R4的一端分别与处理器的一个IO引脚、电阻R5的一端连接,电阻R5的另一端接地,第一限流电阻R4的另一端与三极管V2的基极连接,三极管V2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V2的集电极与光耦E1的发光二级管的负极连接,光耦E1的发光二级管的正极与第二限流电阻R1的一端连接,第二限流电阻R1的另一端与电源连接,该跳闸控制电路通过处理器的IO口Switch 1A置高来控制光耦后端跳闸部分跳闸。
上述跳闸控制电路电路使用时,由于现场环境复杂,系统复位,数据信号线有可能受到干扰,或者出现程序跑飞情况都可能导致IO口Switch 1A置高,从而导致误跳闸。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有效避免误跳闸的跳闸控制电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跳闸控制电路,包括光耦前端控制部分、光耦后端控制部分,光耦前端控制部分包括第一限流电阻R4、三极管V2、第二限流电阻R1及光耦E1的发光二级管,第一限流电阻R4的一端与处理器的一个IO引脚连接,第一限流电阻R4的另一端与三极管V2的基极连接,三极管V2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V2的集电极与光耦E1的发光二级管的负极连接,光耦E1的发光二级管的正极与第二限流电阻R1的一端连接,第二限流电阻R1的另一端与电源连接,该跳闸控制电路还包括位移寄存器控制部分,该位移控制寄存器控制部分由一个位移寄存器N602、第三限流电阻R6、第四限流电阻R8、三极管V4、三极管V3、电阻R5与电阻R7组成,位移寄存器N602的清零端、时钟端、输入端分别与处理器的IO引脚连接,清零端连接电阻R5的一端,电阻R5的另一端接地,位移寄存器N602的一个输出端与第三限流电阻R6的一端连接,第三限流电阻R6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7的一端、三极管V4的基极连接,电阻R7的另一端接地,三极管V4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V4的集电极分别与第四限流电阻R8的一端、三极管V3的基极连接,第四限流电阻R8的另一端连接电源,三极管V3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V3的集电极与三极管V2的基极连接。
采用以上结构后,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优点:
采用上述跳闸控制电路后,IO口Switch_1A置位前,移位寄存器必须经过一系列时序翻转后才能使V3三极管截止,此时IO口Switch_1A置高位跳闸生效增加产品可靠性,有效的避免了因现场环境复杂,系统复位,数据信号线受到干扰,或者出现程序跑飞导致IO口Switch_1A置高,从而导致误跳闸的现象发生。
作为改进,所述的位移寄存器N602为8位移位寄存器,位移寄存器N602的第八输出引脚与第三限流电阻R6的一端连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跳闸控制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其中,1、光耦前端控制部分;2、光耦后端跳闸部分;3、位移寄存器控制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三星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宁波三星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8242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压纸器压力自动控制机构
- 下一篇:一种用于联合收割机上的柔性脱粒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