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射频收发前端模块有效
申请号: | 201220219164.X | 申请日: | 2012-05-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86959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05 |
发明(设计)人: | 杨磊;黄贞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国博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B1/40 | 分类号: | H04B1/40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许方 |
地址: | 210016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射频 收发 前端 模块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基于QFN8×8-16L标准封装的极大功率、极低噪声射频收发前端模块,属于移动通信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第三代移动通信和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的TD-SCDMA和WIMAX系统、以及TD-LTE系统均采用TDD模式,所以在基站系统中,发射通道功放(PA)到天线(ANT)和接收通道到天线(ANT)间需要一个大功率开关SW来控制收发切换。
实用新型专利《超大功率、超低噪声射频收发前端模块及其制备方法》中,提到了一种大功率射频收发前端模块,它只满足一定的功率条件下(功率不大于60W)的基站应用。而现在及未来的TDD模式系统基站对功率有更高要求(功率要求100W以上),并且对系统的小型化有更高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出一种适用于3G的TD-SCDMA和WIMAX及4G的TD-LTE等TDD系统基站整机用的QFN 8×8-16L标准封装的极大功率、极低噪声射频收发前端模块,目的之一旨在满足TDD系统基站功放极大功率切换控制的工作条件,在射频功率大于120W的条件下,能安全可靠工作,并且保证整机的接收通道具有极低的噪声系数和更高的接收灵敏度。目的之二旨在提高接收前端的集成度,在QFN8X8-16L标准封装中集成功率开关和低噪放芯片,降低成本,优化性能。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射频收发前端模块,该模块采用QFN 8×8-16L标准封装,在QFN8×8-16L标准封装引线框中心的金属衬底上设置有一个矩形的氮化铝基板、以及一个砷化镓低噪放芯片,所述砷化镓低噪放芯片分别与QFN 8×8-16L标准封装的相应引脚连接;所述氮化铝基板表面上分别设置有五个相互隔离的金属涂覆层区域,其中第一金属涂覆层区域横穿氮化铝基板的中部,并且该金属涂覆层上均匀分布有N个接地孔,N为自然数;第二至第五金属涂覆层区域分别位于氮化铝基板的四端;
在第一金属涂覆层区域上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芯片电容,在第二、第三金属涂覆层区域中分别设置有第一、第二PIN二极管芯片,在第四金属涂覆层区域中设置有第三PIN二极管芯片以及第二芯片电容,在第五金属涂覆层区域中设置有第四PIN二极管芯片,由此共同构成射频收发前端模块的收发开关切换电路;其中:
所述第一、第二PIN二极管芯片构成该射频收发前端模块的发射通道;其中,所述第一PIN二极管芯片与QFN 8×8-16L标准封装的第1引脚连接,所述第二PIN二极管芯片与第一PIN二极管芯片以及QFN 8×8-16L标准封装的第15引脚连接;
所述第三、第四PIN二极管,第一、第二芯片电容,以及砷化镓低噪放芯片构成该射频收发前端模块的接收通道;其中,所述第三PIN二极管分别与QFN 8×8-16L标准封装的第1引脚、第四PIN二极管、第二芯片电容、以及QFN 8×8-16L标准封装的第3引脚连接;所述第四PIN二极管分别与第一芯片电容、QFN 8×8-16L标准封装的第14引脚连接;所述第二芯片电容与砷化镓低噪放芯片的输入引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射频收发前端模块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第二PIN二极管芯片的反向耐压大于300V,结电容小于0.2P,串联电阻小于0.5欧姆,热阻小于15度/瓦;所述第三、第四PIN二极管的反向耐压大于200V,结电容小于0.05P,串联电阻小于0.5欧姆。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射频收发前端模块的优选方案,第一、第二芯片电容为单层陶瓷芯片电容。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1)可在QFN8×8-16L标准封装内实现开关及低噪声一体化,并在射频连续波120W的大功率条件下能安全可靠工作;
2)满足了TD-SCDMA、WIMAX及TD-LTE系统基站功放大功率切换控制的要求;满足TD-SCDMA、WIMAX及TD-LTE频段接收通道的低噪声系数和增益要求,整个接收前端噪声系数低至0.8dB,提高接收灵敏度;集成度高,成本低,性能优。
3)本实用新型是在QFN8×8-16L标准封装内实现开关及低噪声模块一体化,大大提高了模块的集成度,优化了性能。提高了产品的通用性,标准封装的接收前端有更好的规模化生产性,有效降低了产品成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国博电子有限公司,未经南京国博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1916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伞椅连接渔具装置
- 下一篇:一种紧凑型反射式液晶投影光引擎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