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防撞梁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99259.X | 申请日: | 2012-05-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74090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05 |
发明(设计)人: | 刘其文;胡贤甫;谢佑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神龙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9/34 | 分类号: | B60R19/34;B60R19/24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俞鸿 |
地址: | 430056 湖北省武汉***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防撞梁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装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前部或者后部可拆卸的防撞梁。
背景技术
目前,常见的防撞梁在汽车上有两种安装方式,一种是通过焊接固定在汽车上,另一种是通过标准件固定在汽车上。前者在白车身上已经形成一道贯穿车身左右两侧的安装梁,这给后续总装车间发动机舱内零件的装配带来不便。后者则可以在总装车间发动机舱内零件装配完毕后进行装配。为了满足碰撞法规或者标准,一些汽车在装备防撞梁外,还在防撞梁和前保险杠支架加装吸能器,常见的吸能器是通过标准件或者卡子和防撞梁进行连接,由于安装吸能器时需要使用标准件或者卡子,不仅增加了零件种类,而且增加了车身重量,并且防撞梁在总装车间装配时,先用工装将防撞梁定位和夹紧在车身上,这个过程,需要先用工装将防撞梁总成和车身骨架进行连接,然后用标准件固定防撞梁,在后续的装配过程中再将工装拆除,工装流转到下一工位时还需要物流返回工装,这都耗费了装配工时,增加了人工成本。防撞梁总成在车身上装配时需要经过防撞梁总成定位、安装、固定防撞梁和拆卸工装等步骤,常见的定位是在车身前纵梁前端焊接销钉,和防撞梁底座上的定位孔进行配合实现定位。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便于布置和装配的汽车防撞梁。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设计的汽车防撞梁,包括横梁,横梁的两端均设有吸能盒和安装底座,其中,吸能盒一端固接横梁,另一端固接安装底座,所述横梁的上下两侧分别设有用于安装塑料吸能器的卡槽,所述安装底座上设有用于与车身骨架角铁定位和预装的方孔和与车身固定安装的通过孔。
所述安装底座上面固接有L形支架,用于装配前保险杠塑料骨架。
所述横梁上沿垂直于其轴向方向固接有套筒螺母,牵引环作为随车工具,在车辆需要牵引时,将牵引环自带的外螺纹旋入套筒螺母中即可进行牵引,使用方便。
所述吸能盒包括内六边形体和外六边形体,所述内六边形体和外六边形体之间通过溃缩导向筋连接,在车辆承受正面碰撞和偏置碰撞时,吸能盒受到来自于防撞梁本体方向的压力而有规律的溃缩,从而吸收碰撞产生的能量。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的安装底座上设有用于与车身骨架角铁定位和预装的方孔和与车身固定安装的通过孔,在总装车间安装防撞梁总成时,将方孔挂在车身骨架上伸出的角铁挂钩上,基于左右车身骨架角铁挂钩的Z向高度已经确定,通过Z向预挂,保证了防撞梁总成的两端在车身上的Z向高度,通过安装的通过孔将安装底固定连接在车身上,方便装配;
2、本实用新型的横梁上下两侧分别设有用于安装吸能器的卡槽,吸能器自带楔形挂钩,保证在推入横梁的卡槽中之后不易松脱,省去了传统吸能器安装用的标准件或者卡子,减少了零件数量,也缩短了装配工时,同时避免了因为防撞梁总成在车身上由于Y向偏差带来的吸能器安装位置波动,缩短了装配工时,同时提高了吸能器的装配精度;
3、本实用新型的横梁上沿垂直于轴向的方向固接有套筒螺母,由于作为随车工具的牵引环自带外螺纹,在车辆需要牵引时,将牵引环的螺纹部分旋入防撞梁总成的套筒螺母中即可,使用方便;
4、本实用新型的横梁两端的底座上焊接有L形支架,用来装配前保险杠塑料骨架,同时对前保险杠塑料骨架起Z向支撑作用,保险杠塑料骨架同时在防撞梁和车身上的位置关系,提高了前保险杠塑料骨架的装配精度。
5、本实用新型的吸能盒结构使得在车辆承受正面碰撞和偏置碰撞时受到横梁方向的压力而有规律的溃缩,从而吸收碰撞产生的能量,吸能效果好,减小了碰撞对乘客带来的伤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横梁沿A-A向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吸能盒的截面示意图;
图5本实用新型安装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横梁,(1.1-卡槽);2-安装底座(2.1-方孔;2.2-通过孔);3-吸能盒(3.1-内六边形体;3.2-外六边形体;3.3-溃缩导向筋);4-L形支架;5-套筒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神龙汽车有限公司,未经神龙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9925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