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水源井井口密闭增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76931.3 | 申请日: | 2012-04-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95801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12 |
发明(设计)人: | 张帆;郭增民;冯启涛;王彦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3B7/07 | 分类号: | E03B7/07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实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13 | 代理人: | 李玉明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源 井口 密闭 增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供水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水源井供水中的二次加压或水泵串联供水的装置,是一种水源井井口密闭增压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水源井井群供水时,尤其在山区,常常出现边远水源井井泵压力不足,无法并入供水系统,需对其二次加压,一般设中间水池或水罐,边远水源井来水进入水池或水罐,由增压泵从水池或水罐抽水二次加压。其缺点是:建设投资较高,管理不方便。另外对于一些特殊领域,如油田注水,对水中的溶解氧含量要求严格控制,由于水罐、水池为敞口容器,会增加水中的溶解氧含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水源井井口密闭增压装置,能进行密闭叠压供水,减少能源消耗,节约能源。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水源井井口密闭增压装置,包括离心泵、压力表、压力传感器、阀门、水泵出口控制阀、压差调节装置、复合式进排气阀、安全阀和电控柜。其特征在于:2~3口水源井的水管线连接到进水管线上,进水管线的另一端连接离心泵的进水口;在进水管线上连接有第一阀门,进水管线设置有第一压力表和压力传感器;在进水管线上通过三通连接有泄压管线,在泄压管线上连接有安全阀和第四阀门;离心泵的出水口连接有供水管线,供水管线依次连接有水泵出口控制阀、压差调节装置和第三阀门;在离心泵出口到水泵出口控制阀之间的管线上设置有第二压力表;在压差调节装置至第三阀门的管线上通过三通连接有第二阀门,第二阀门的另一端通过管线连接有复合式进排气阀;
电控柜通过导线连接离心泵;电控柜通过控制线连接压差调节装置和离心泵;压力传感器与压差调节装置之间连接有信号导线。
简述水源井井口密闭增压装置的工作原理。参阅图1。设定二个压力值P1和P2(P2<P1),当压力达到P1时,自动启动离心泵2,开始串联叠压供水,并通过压差调节装置8自动调整供水水管线的流量,使进水管线的压力值始终维持在P1左右,保证水源井1和离心泵2出水量一致,避免进水管线出现抽空和超压;当吸水管压力低于P2,离心泵自动停止运行。
为保证系统运行平稳,在供水水管线上设复合式进排气阀10,满足管道充水时高速排气、运行时微量排气和放空时吸气;在泄放总管上设安全阀12,防止进水管线超压;在供水水管线设水泵出口控制阀6,实现离心泵2自动启泵和消除离心泵2突然停车后的水击破坏。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水源井井口密闭增压装置,实现2~3口水源井的二次加压供水,减少能源消耗,节约能源。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水源井井口密闭增压装置工艺结构示意图。
图中,1-水源井,2-离心泵,3-第一压力表,4-压力传感器,5-第一阀门,6-水泵出口控制阀,7-第二压力表,8-压差调节装置,9-第二阀门,10-复合式进排气阀,11-第三阀门,12-安全阀,13-第四阀门,14-电控柜。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以一个水源井井口密闭增压装置为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水源井井口密闭增压装置,包括离心泵2、压力表、压力传感器4、阀门、水泵出口控制阀6、压差调节装置8、复合式进排气阀10、安全阀12和电控柜14。
两口水源井1的水管线通过蛋痛连接到进水管线上,进水管线的另一端连接离心泵2的进水口。在进水管线上连接有一个手动的第一阀门5,进水管线设置有第一压力表3和压力传感器4。在进水管线上通过三通连接有泄压管线,在泄压管线上连接有一个安全阀12和一个手动的第四阀门13。离心泵2的出水口连接有供水管线,供水管线依次连接有一个水泵出口控制阀6、一个压差调节装置8和一个第三阀门11。在离心泵2出口到水泵出口控制阀6之间的管线上设置有第二压力表7。在压差调节装置8至第三阀门11的管线上通过三通连接有一个手动的第二阀门9,第二阀门9的另一端通过管线连接有复合式进排气阀10。
电控柜14通过导线连接离心泵2。电控柜14通过控制线连接压差调节装置8和离心泵2。压力传感器4与压差调节装置8之间连接有信号导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7693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