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座椅面套的拼缝匹配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69827.1 | 申请日: | 2012-04-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57359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28 |
发明(设计)人: | 王芳;马文辉;林劲;严浩;胡成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东风江森座椅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N2/60 | 分类号: | B60N2/60 |
代理公司: | 上海唯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29 | 代理人: | 曾耀先 |
地址: | 5108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座椅 匹配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座椅装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座椅面套的拼缝匹配结构。
背景技术
当今客户对汽车的内饰外观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中高档的汽车座椅产品要求其座椅靠背的外表面平整、呈直线型。但是,配合图1所示,通常在座椅上下面套的拼缝位置上,因为拼缝的存在,容易出现面套露缝线及褶皱1A现象。
在授权公告号为CN201436219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一种解决该种拼缝位置上出现褶皱的方案,配合该专利中公开的图1所示,其在发泡材料的转角位置设置一凹陷,并通过配合一支撑物来固定缝头,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转角位置拼缝的流畅外观,但是如该专利中公开的图2所示,当将该种结构应用于发泡材料的侧部时,面套拼缝位置仍然会出现一高度落差,造成了面套不光顺,用户在使用时没有舒适的感觉,没有注意面套与发泡的设计匹配方式,有必要在技术上加以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汽车座椅面套的拼缝匹配结构,解决现有座椅面套外观不平整、褶皱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座椅面套的拼缝匹配结构,包括一座椅发泡材料、一上片面套和一下片面套,所述上片面套和所述下片面套拼合在一起形成一拼缝,所述座椅发泡材料上形成有一容置所述拼缝的空间。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在所述座椅发泡材料的顶角设置一凸起,所述凸起形成的斜面与所述座椅发泡材料的侧面夹设形成容置所述拼缝的空间。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在所述座椅发泡材料的侧面设置一凹槽形成容置所述拼缝的空间。
在普通的座椅发泡材料上端做出相应的凸起造型,座椅发泡材料形成一斜面,斜面与座椅发泡材料的侧面夹设形成了一拼缝容置空间,从而留出了空间处理因面套的拼缝接头而造成的外观凸起,在包覆时,将拼缝置于该拼缝容置空间处,并用适当的压力将面套包覆好,使压缩变形后的面套拼缝处的厚度与拼缝容置空间相匹配,从而保证了座椅外观的平整性。同样的,也可在普通的座椅发泡材料侧面开设一凹槽,将拼缝置于座椅发泡材料侧面的凹槽处,用适当的压力将面套压缩并包覆好,将压缩变形后的面套拼缝处的厚度与座椅发泡材料的凹槽相匹配,这样也保证了座椅外观的直线性与平整性。
以上两种实施例都根据面套的厚度及包覆力的大小来计算需要让出的拼缝空间,操作简单、实用性强,解决了普通座椅面套外观不平整的问题,也使用户在使用时拥有舒适惬意的感觉。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座椅面套的外观匹配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拼缝匹配结构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拼缝边向上放置后的过程状态图;
图3为实用新型的拼缝匹配结构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包覆好后的状态图;
图4为实用新型的拼缝匹配结构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包覆好后拼缝细节的放大图;
图5为实用新型的拼缝匹配结构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包覆好后的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是汽车座椅的面套拼缝结构,利用对座椅发泡上的造型的设计来置放拼缝线,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行说明。
第一较佳实施例:
结合图2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座椅面套的拼缝匹配结构1,包括一座椅发泡材料14,一上片面套11和一下片面套12,上片面套11的厚度为c,下片面套12的厚度为d,上片面套11和下片面套12由皮革、棉等材料制成,并拼合在一起,在拼合处形成一拼缝13,且在拼缝13处形成一拼缝线15,在座椅发泡材料14上形成有一空间来容置拼缝13,在本实施例中主要通过在座椅发泡材料14的顶角设置一凸角16来形成该拼缝13的容置空间。
其中虚线部分为普通设计座椅发泡材料14的边线,实线为改进后的造型设计,在普通的座椅发泡材料14的顶角做出相应的凸角16,座椅发泡材料14的上端形成一斜面17,通过斜面17与座椅发泡材料14的侧面141夹设形成一容置拼缝13的空间(该容置空间位于上片面套11下的座椅发泡材料14至顶部向下15mm左右),从而留出了空间处理因面套的拼缝接头而造成的外观凸起,在包覆时,将拼缝13置于该容置空间处,并用适当的压力将上片面套11与下片面套12包覆好,使压缩变形后的面套拼缝13处的厚度e与座椅发泡材料14的容置空间相匹配,这样保证了匹配边造型的直线性,且很好地处理了拼缝13处面套几层面料厚度的问题,而座椅发泡材料需要让开的空间为:e=(2c+d)*(60%~90%的压缩量),可根据包覆力的控制来调整凸角16与斜面17的角度,而使外观达到最佳的审美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东风江森座椅有限公司,未经广州东风江森座椅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6982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