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抗冲击吸能护舷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35329.5 | 申请日: | 2012-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08268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31 |
发明(设计)人: | 宋学刚;宋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宋学刚;宋薇 |
主分类号: | B63B59/02 | 分类号: | B63B59/02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红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14 | 代理人: | 王贤义 |
地址: | 5190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冲击 吸能护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抗冲击吸能护舷。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由高分子材料制作的船艇护舷的基本结构是由发泡内芯和外表加强层组成,其中在发泡内芯材料的选择上既要保证具有较软的硬度,使其具有足够的弹性来吸能,也要保证具有足够的强度,即硬度也不能太偏低。而现有护舷的发泡内芯材料往往是由同一物理特性的材料制造,在保证具有了足够的硬度和强度的基础上,而在吸能效果上不能最大化的兼顾,并且也无法进一步减轻护舷本身的重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重量轻、吸能效果好的抗冲击吸能护舷。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抗冲击吸能护舷包括护舷内芯和表面的增强保护层,所述护舷内芯由至少两部分具有不同物理硬度和密度的发泡体构成,且相互之间紧密结合;其中贴近护舷迎冲击面的为物理硬度和密度较大的发泡体。
进一步,所述至少两部分具有不同物理硬度和密度的发泡体按照物理硬度和密度的大小间隔分布。
进一步,具有不同物理硬度和密度的发泡体之间的结合位置上设置有对位的镶条。
进一步,所述增强保护层常用的为弹性聚脲层,或者由帘子布和弹性聚脲层组成。
进一步,所述护舷内芯中开设有安装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护舷内芯由至少两部分具有不同物理硬度和密度的发泡体构成,且相互之间紧密结合;其中贴近护舷迎冲击面的为物理硬度和密度较大的发泡体,这种硬软或硬软硬发泡体结合的结构,既能提供足够的强度,也能保持良好的吸能效果;贴近护舷安装面的为物理硬度和密度较小的发泡体,该部分不仅减轻护舷本身的重量,并且具有较大压缩比,吸能效果好;而贴近迎冲击面的发泡体硬度和密度较大,为护舷提供一定的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护舷内芯中加入镶条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护舷内芯开有安装孔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护舷内芯扩展为三层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就以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作进一步阐述: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护舷内芯和表面的增强保护层1,增强保护层1可以是弹性聚脲层,或者是由帘子布和弹性聚脲层组成,护舷内芯常用的是EVA或者其它高分子微孔泡沫等材料,本实用新型的核心结构在于所述护舷内芯由至少两部分具有不同物理硬度和密度的发泡体构成,且相互之间紧密结合,它们在硬度和密度物理性能上存在明显区别,其硬度相差邵A 5度以上,密度相差30%以上,同时它们之间也具有明显的分界面。这两部分可以是两种不同材料制成,也可以是同样材料制成,只是其中添加的相关发泡剂不同而使其硬度、密度产生差异;以图1中的两部分结构为例,护舷内芯由具有不同物理硬度和密度的第一发泡体2和第二发泡体3组成,第一发泡体2和第二发泡体3之间有明显的分界面4且二者通过胶粘合或者热熔的方式紧密结合;第一发泡体2的硬度和密度较大并且贴近护舷的迎冲击面5,而第二发泡体3的硬度和密度较小并靠近护舷的安装面6。第一发泡体2和第二发泡体3这种硬软结合的结构相比单一硬度的发泡内芯来说,不仅减轻了护舷本身的重量,而且增强了缓冲吸能效果。在设计时是先满足外侧的第一发泡体2必要的强度,再在第一发泡体2相应所具有的硬度、密度基础上以此为标准来设计第二发泡体3的硬度和密度。
参见图2,第一发泡体2和第二发泡体3的分界面4位置上可设置用于对位的镶条7,使二者在结合时保持相对的位置,当然也可以用相互开设凹槽和凸块的结构来定位。参见图3,在护舷内芯中开设有用于安装护舷的安装孔8,可以用于绳索、螺栓等部件的固定。从图中可以看出安装孔8是位于第一发泡体2和第二发泡体3的结合位置,但这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实质内容的限定,即安装孔8的位置可以根据加工或者安装的需要任意设置,在方向上可以是横向或纵向或倾斜方向。
参见图4的抗冲击吸能护舷,包括护舷内芯和表面的增强保护层1,护舷内芯的结构包括第一发泡体2a、第二发泡体3a和第三发泡体4a,三者沿着受冲击力的方向分布并且相邻紧密结合,其中中间的第二发泡体3a在硬度和密度上小于两侧的第一发泡体2a和第三发泡体4a,形成硬软硬相间隔的三层结构,但始终是保持有一硬度较大的第一发泡体2a贴近护舷的迎冲击面5。当然护舷内芯的结构也可以扩展为更多层,总的原则是遵循沿着受冲击力的方向按照物理硬度和密度的大小间隔分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宋学刚;宋薇,未经宋学刚;宋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3532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