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工件上下运输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582175.9 | 申请日: | 2012-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107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03 |
发明(设计)人: | 李博;李红;刘宇;李蒙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G47/90 | 分类号: | B65G47/90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恒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5 | 代理人: | 赵荣之 |
地址: | 400055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工件 上下 运输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械设备,特别涉及一种工件上下运输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传统的较常见的料仓有平面摩擦片式料仓和多工位料仓。
平面摩擦片式料仓是采用电机驱动链轮,链轮带动摩擦片式链条来实现工件在水平方向的运送,待工件运送到机床或机械手抓料点后,由一液压缸或气缸将工件举起实现竖直方向的运送。
传统的多工位料仓也是采用电机驱动链轮,链轮带动链条,链条带动固定在其上的工件托盘来实现工件在水平方向的运送,待工件运送到机床或机械手抓料点后,由一电机驱动托杆将工件举起实现竖直方向的运送。
但第一类料仓和第二料仓的竖直方向运送机构均存在工件运送精度差的缺陷,如第一类料仓在液压和气压的不稳定时会导致工件定位的偏差;第二类料仓其在竖直方向采用距离控制,每抓取一个工件,电机驱动托杆上升一个工件厚度,直到这个工件托盘上的工件被抓完,这样就会因每个工件厚度的偏差导致累积误差过大,从而导致每个工件托盘的最下面的零件抓料不准。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工件上下运输装置,以解决因工件厚度偏差、传动误差导致的工件在竖直方向上的运送偏差问题。
本发明工件上下运输装置,包括机架、工件升降运送装置、工件升降定位装置和工件运送极限位置定位装置;
所述工件升降运送装置包括运送工件的夹爪、驱动夹爪升降的驱动装置和连接夹爪与驱动装置的托架;
所述工件升降定位装置包括检测取件位置处工件的第一检测开关、检测放件位置处工件的第二检测开关和固定第一检测开关与第二检测开关的固定架;
所述工件运送极限位置定位装置包括设置在机架上的行程开关安装块、设置在行程安装块上用于检测最低送件位置的第一接近开关、设置在行程安装块上用于检测最高送件位置的第二接近开关和设置在托架上用于触发接近开关的行程碰块。
进一步,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竖直设置在机架上的丝杠、竖直设置在机架上的导轨和驱动丝杠转动的电机,所述托架与导轨往复滑动配合,且托架和丝杠螺纹配合;
进一步,所述夹爪为U形叉结构。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工件上下运输装置,通过工件升降定位装置和工件运送极限位置定位装置来确保工件上升、下降的位置,工件传送距离不受工件厚度和驱动装置传动误差影响,可确保将工件准确运送到位,保证加工装置机械手顺利取放工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工件上下运输装置的立体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所示,本实施例工件上下运输装置,包括机架1、工件升降运送装置、工件升降定位装置和工件运送极限位置定位装置;
所述工件升降运送装置包括运送工件的夹爪2、驱动夹爪2升降的驱动装置和连接夹爪2与驱动装置的托架3;
所述工件升降定位装置包括检测取件位置处工件的第一检测开关4、检测放件位置处工件的第二检测开关5和固定第一检测开关4与第二检测开关5的固定架6;
所述工件运送极限位置定位装置包括设置在机架1上的行程开关安装块7、设置在行程安装块7上用于检测最低送件位置的第一接近开关8、设置在行程安装块7上用于检测最高送件位置的第二接近开关9和设置在托架3上用于触发接近开关的行程碰块10。
本实施例工件上下运输装置向上运送工件的过程为:当第一检测开关4检测到取件位置处无工件时,第一检测开关4便会向控制驱动装置动作的控制器发出控制信号,使驱动装置开始动作推动托架3上升,将工件运送到取件位置,这时第一检测开关4检测到取件位置处存有工件,第一检测开关4便会向控制驱动装置动作的控制器发出控制信号,使驱动装置停止动作,第一次向上送件作业结束;当取件位置处的工件被加工设备的机械手取走后,第一检测开关4又会向控制器发出控制信号,重复送件过程,如此循环,直到行程碰块10运动到与第二接近开关9相对的位置,第二接近开关9向控制器发出控制信号,使驱动装置停止动作,向上送件作业结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重庆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8217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