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以多孔硅为基底制备硅纳米管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515865.2 | 申请日: | 2012-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4218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27 |
发明(设计)人: | 刘祥;程鹤鸣;崔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1B33/12 | 分类号: | C01B33/12;B82Y40/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蒋海军 |
地址: | 243032 安徽省马鞍山市***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孔 基底 制备 纳米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材料的制备方法,尤其涉及硅纳米管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硅纳米管状结构存在半导体特性,有较大的带隙宽度,在硅纳米光电器件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在纳米技术领域也有很大的应用前景。目前,关于硅纳米管的制备方法,鲜有报道。这是因为硅原子通常为sp3杂化,原子间形成四面体结构,因此目前报道的硅纳米材料多为硅纳米线,计算化学方法虽然可以预言硅纳米管的存在,但实际上实验室合成仍存在很多的困难。
湖南大学科研人员设计了一种在水溶液中进行硅纳米管制备的方法,他们把纯SiO粉末与去离子水在高压反应釜混合,控制升温速率,在470oC、压力为6~8MPa时获得自组生长的硅纳米管,对水热法获得硅纳米管的机理还在研究之中,所得硅纳米管的生长端为闭合结构,其外部直径一般小于20 nm,平均约15 nm,长度达上百纳米。他们还申请了专利(申请号:200410063033.7,名称:水热法制备自组生长的硅纳米管及硅纳米线的方法)。
Young Hee Lee等报道了一种在多孔铝上利用分子束取向附生的方法(molecular beam epitaxy,MBE),获得直径在40~80 nm左右的硅纳米管,长度在1 μm左右,其方法是首先制备多孔氧化铝模板,在氩气中进行500oC热处理,置于MBE室中,室内的真空度为6.65×10-8 Pa,由电子束蒸发器产生硅原子,堆积产生硅纳米管(Seung Yol Jeong, Jae Yon Kim, Hyun Duk Yang, Bin Nal Yoon, Suk-Ho Choi, Hee Kwang Kang, Cheol Woong Yang, Young Hee Lee*. Synthesis of Silicon Nanotubes on Porous Alumina Using Molecular Bean Epitaxy (分子束取向附生法在多孔氧化铝上合成硅纳米管). Adv. Mater. 2003, 15(14): 1172-1176.)。
Deren Yang等也报道了一种以纳米孔道的Al2O3为基底,以氩气、氢气和硅烷气体混合物为原料,以化学气相沉积(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的方法,制备了直径约50~100 nm的硅纳米管,其制备的方法是:将金催化剂沉积到两端开口的纳米氧化铝的纳米孔道内,放入石英炉,在20Pa的压力及620oC下,通入混合气,一定时间后获得硅纳米管(Jian Sha, Junjie Niu, Xiangyang Ma, Jin Xu, Xiaobing Zhang, Qin Yang, Deren Yang*. Silicon Nanobubes (硅纳米管). Adv. mater. 2002, 14(17): 1219-1221.)。
申请号为200810038215.7的专利是利用SiO和Si等混合粉末为起始原料,以少量稀土元素为间接催化剂,在高温度下获得硅纳米管。
申请号为200810014146.6的专利是采用四氯化硅和过量锌粉为原料,在450~550oC,反应8~12h,再经冷却、盐酸处理、清洗抽滤,50~60oC下烘干后获得硅纳米管。
申请号为201110111770.X的专利是利用Mg对SiO2的还原作用,在催化剂作用下,将SiO2纳米球还原成硅的纳米管,该硅纳米管由两步合成:(1)利用表面活性剂水热合成SiO2纳米球前驱物;(2)用固相镁热法在催化剂作用下合成硅纳米管。
申请号为201110328166.2的专利描述了硅纳米管的制作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硅片上热氧化生长二氧化硅层,在二氧化硅层上依次沉积多晶硅和氮化硅;刻蚀氮化硅和多晶硅,形成顶部覆盖有氮化硅的多晶硅线;在多晶硅线一侧,以第一角度进行离子注入;去除多晶硅线上的氮化硅;在多晶硅线另一侧,以第二角度进行离子注入;在多晶硅线上热氧化生长二氧化硅膜形成硅纳米管。
综上所述,目前制备硅纳米管的方法大都是以含硅的化合物为硅源,高温条件促进硅原子的生成及其自组生长过程,通过无序堆积产生硅纳米管。其特点是要么需要高温条件,要么需要多孔模板作为支撑材料,制备过程复杂,反应条件苛刻。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工业大学,未经安徽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1586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