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产(R, R)-2,3-丁二醇的基因工程菌及其构建方法和应用无效
申请号: | 201210505523.2 | 申请日: | 2012-12-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6532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13 |
发明(设计)人: | 黄和;纪晓俊;沈梦秋;聂志奎;夏志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21 | 分类号: | C12N1/21;C12N15/63;C12N15/62;C12P7/18;C12R1/19 |
代理公司: | 南京汇盛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38 | 代理人: | 张立荣 |
地址: | 210009 江苏省南京***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丁二醇 基因工程 及其 构建 方法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基因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产(R, R)-2,3-丁二醇的基因工程菌及其构建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2,3-丁二醇(2,3-Butanediol)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化工、食品、燃料以及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同时,通过特定的化学反应,2,3-丁二醇可以衍生出多种重要的化学品如3-羟基丁酮、甲乙酮及1,3-丁二烯。因此,它被视作一种极具潜力的平台化合物。
2,3-丁二醇分子内含有两个手性碳原子,因此存在三种立体异构体。 其中(R, R)-2,3-丁二醇不仅具有混旋型2,3-丁二醇的一般功能,而且还可以用于制备手性化学品以及作为高级防冻剂。
目前,(R, R)-2,3-丁二醇的生产主要采用化学合成法,先由1-丁醇脱水得1-丁烯,再经加成得2-氯-丁烷,再消除得2-丁烯,再与次溴酸反应生成3-溴-2-丁醇,然后在碱液中水解可得到2,3-丁二醇的外消旋混合物,最后通过外消旋体的拆分得到(R, R)2,3-丁二醇(纪晓俊, 聂志奎, 黎志勇, 高振, 黄和. 化学进展, 2010, 22: 2450-2461);但是化学合成法过程繁琐,最后还需要通过化学法进行手性拆分,因此成本高、难以实现大规模生产。
在制备化学品的方法中,微生物制造方法与化学合成法相比,其原料丰富、工艺简单、环境友好,因此越来越受到各国科学家的青睐。据报道,传统的天然微生物一般都生成两种不同构型2,3-丁二醇的混合物,至今还没有发现单一生成某种构型2,3-丁二醇的微生物(Celińska E, Grajek, W. Biotechnol Adv, 2009, 27: 715–725)。利用传统的天然微生物发酵法难以实现单一构型的2,3-丁二醇的高纯积累,而且由于不同立体构型2,3-丁二醇的物理化学性质十分相近,实现其分离很困难,故通过构建能够产单一构型2,3-丁二醇的基因工程菌则有望解决该问题。
据报道,目前构建出的基因工程菌都只能在IPTG存在的情况下表现出较强的外源蛋白表达和目标产物积累的能力,且产(R, R)-2,3-丁二醇的能力均偏低。诱导剂对细胞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价格相对昂贵,若利用基因工程菌进行工业化生产,诱导剂的添加必会大幅增加成本,不利于(R, R)-2,3-丁二醇的规模化生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产(R, R)-2,3-丁二醇的基因工程菌,该基因工程菌能在不添加任何诱导剂的情况下发酵产高纯度的(R, R)-2,3-丁二醇。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上述基因工程菌的构建方法,该方法简单,效率高。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是提供上述基因工程菌在制备(R, R)-2,3-丁二醇方面的应用,该制备方法简单,产率高,对环境友好,成本低廉。
本发明的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产(R, R)-2,3-丁二醇的基因工程菌,是将budB基因、budA基因和ydjL基因通过表达载体导入宿主菌得到的重组菌。
所述宿主菌为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MG1655。
所述表达载体为pTrc99a。
一种构建所述产(R, R)-2,3-丁二醇的基因工程菌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从肺炎克雷伯氏杆菌(Klebsiella pneumoniae) CICC 10011中分别扩增budB基因和budA基因,从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168中扩增ydjL基因;
(2)利用重叠延伸PCR技术将budB基因、budA基因和ydjL基因拼接得到budB基因、budA基因和ydjL基因的融合基因;
(3)将所述融合基因插入表达载体的多克隆位点处,得到重组质粒;
(4)将所述重组质粒导入宿主内即得所述产(R, R)-2,3-丁二醇的基因工程菌。
步骤(1)中用于扩增budB基因的引物为P1和P2;用于扩增budA基因的引物为P5和 P6;用于扩增ydjL基因的引物为P9和P1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工业大学,未经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0552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雨刮装置及摄像机
- 下一篇:组合式多功能导航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