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越野轮胎胎面花纹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59540.7 | 申请日: | 2012-1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3578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20 |
发明(设计)人: | 陈秀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正新橡胶工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C11/03 | 分类号: | B60C11/03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203 | 代理人: | 渠述华 |
地址: | 361022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越野 轮胎 花纹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越野赛轮胎,尤其涉及一种场地越野赛轮胎胎面花纹结构。
背景技术
现今汽车越野赛按路况要求可分为场地车赛及拉力车赛,场地车赛为单程短距离障碍赛,多为松软路面,还混含水路、沙路及陡坡等,主要强调的是轮胎肩部牵引性能及快速过弯冲刺性能,而拉力车赛赛道分短程及长途,路况多样恶劣,偏为硬质路面,主要强调轮胎的牵引性能与抗掉块性能。特别是针对场地赛轮胎,其总体路面较为松软,对瞬时加速性要求较高,在尽量提高其牵引力的前提下,不仅要有较好的胎面包覆性与排水排泥性,而且需确保轮胎的快速转弯性能。总体上,针对牵引、排水、排泥及抗掉块等性能,在花纹设计时需抓住它们的平衡点,以保证轮胎能够兼顾各方面性能。
现有的越野轮胎大多性能较为中性化,经车手反应,目前使用之越野车胎在场地车赛时容易过弯加速性不足,且在拉力车赛时也容易掉块。针对场地赛轮胎,其花纹中心部分陆比往往设计偏高,而这样设计容易影响花纹的排水、排泥性能,且易降低在松软路面时胎面的包覆性,甚至轮胎在快速运转时易发生打滑,另外轮胎胎肩处轮廓往往设计平整,由于胎肩部是轮胎过弯时提供驱动力的主要部位,平整设计使得轮胎在快速转弯时并没有特别的优势,胎肩对整体花纹驱动力的加强并不明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越野轮胎胎面花纹结构,该轮胎使用于汽车越野场地赛中,不仅可以提高轮胎的牵引力,并有助于轮胎的排水、排泥、排沙等性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越野轮胎胎面花纹结构,由复数个花纹单元分布于轮胎胎面,各花纹单元包括沿轮胎周向分布的中心花纹块组及沿轮胎周向分布的胎肩花纹块组,一长一短的两个胎肩花纹块在肩部周向间隔分布,各中心花纹块与胎肩花纹块之间采用加强筋连接而形成Z字形的花纹架构,在各胎肩花纹沟底沿横向设有沟底凸肋;胎肩花纹块周向两侧边为阶梯状设计,而外端面由上端面与下端面两个端面搭接形成。
所述的各组中心花纹块组之间形成锯齿状横沟。所述加强筋的高度为锯齿状横沟深度的15%~25%。
所述胎肩花纹块阶梯状设计的上段侧壁高度为胎肩花纹沟沟深的20%~50%,上段侧壁与下段侧壁的倾斜角度均设置为5°~18°。
所述胎肩花纹块外端的上端面与轮胎行驶面法线的夹角为15°~ 45°,下端面与轮胎行驶面法线的夹角为5°~20°。
所述沟底凸肋为等腰三角状凸起,其高度为锯齿状横沟深度的15%~40%。
所述周向相邻两胎肩花纹块的长度差为胎面宽度的3%~10%。
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发明通过锯齿状横沟设计,其连续的加强筋设计及胎肩花纹块阶梯状设计,并配合沟底凸肋的作用,令轮胎整体在提升牵引力的同时,又能保证排水、排泥、抗掉块等性能,尤其是对场地赛轮胎快速转弯性能的提升较为显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轮胎胎面花纹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
图3A是图1的A-A’剖视图;
图3B是图1的B-B’剖视图;
图3C是图1的C-C’剖视图;
图4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本发明轮胎胎面胎肩花纹块的示意图;
图6A是图5的D-D’剖视图;
图6B是图5的E-E’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6B所示,本发明揭示了一种越野轮胎胎面花纹结构,由复数个花纹单元分布于轮胎胎面,各花纹单元包括沿轮胎周向分布的中心花纹块组及沿轮胎周向分布的胎肩花纹块组,一长一短的两个胎肩花纹块4在肩部周向间隔分布,各中心花纹块1与胎肩花纹块4之间采用加强筋3连接而形成Z字形的花纹架构,在各胎肩花纹沟底8沿横向设有沟底凸肋5;胎肩花纹块4周向两侧边为阶梯状设计,而外端面由上端面6与下端面7两个端面搭接形成。
各胎肩花纹块组是由位于中心花纹块组两侧的胎肩花纹块4构成,两胎肩花纹块4呈对称的交错设置,且各胎肩花纹块4的内端面邻接两中心花纹块1,而周向前后两边为同向弧形设置。
如图3C并配合图1、图2所示,各组中心花纹块组之间形成锯齿状横沟2,该锯齿状的横沟在提升牵引力的同时,又能增强防侧滑的效果,特别是有助于提高轮胎转弯时的驱动力,进而保证轮胎快速稳定地转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正新橡胶工业有限公司,未经厦门正新橡胶工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5954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卷绕轴清理工具
- 下一篇:取代的5-氟-1H-吡唑并吡啶类化合物及其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