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测量光导管照明系统配光曲线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54502.2 | 申请日: | 2012-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8074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0 |
发明(设计)人: | 曹冠英;王善鑫;张竞辉;高英明;邹念育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M11/02 | 分类号: | G01M11/02;G01J1/00 |
代理公司: | 大连智慧专利事务所 21215 | 代理人: | 刘琦 |
地址: | 116034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测量 导管 照明 系统 曲线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照明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光导管照明系统中配光曲线的测量。
背景技术
光导管照明系统是一种新型的照明装置,该系统利用室外的自然光透过采光罩导进系统内部进行重新分配,经过光导管的传输后由系统底部的漫射器将自然光均匀照射到室内空间。光导照明系统完全利用自然光,不需要其它任何能量支持,其节能、环保,无电力消耗,光线均匀、柔和、无眩光、无污染。在能源状况日益紧张的趋势下,光导管照明系统无疑是照明场所的最佳选择,随着光导技术的发展,相信光导照明系统在未来将会被广泛使用。
在我国导光管的应用才刚刚起步,对其研究也处于初级阶段。光导管照明系统由于本身并不能发光,仅作为传光器件发挥作用,不适合用传统的分布光度设备测量配光曲线,传统的分布式光度计测量方法需要把灯具严格的固定在仪器的中心,数小时之后才能得到结果,而配光曲线又是灯具的重要指标之一,它表示光强空间分布特性,对灯具的使用人员来讲,在评价灯具性能和使用效果时,除通过直接观察灯具投射的光斑质量外,最重要的就是要看灯具的配光曲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灯具的配光曲线就是灯具的生命线。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光导管照明系统的实际应用情况,采用照度测试结合数据处理的方法,得到光导管照明系统的配光曲线。本发明方法操作简单,数据可靠。得到的配光曲线形状合理,并可以简单地导入灯具数据库,从而应用到照明设计中。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测量光导管照明系统配光曲线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将光导管照明系统放置于由不透光黑色遮光布围成的立方体型光导测试系统中,并选择测试平面;
选择规则为:设光导管的漫射器中心垂线与漫射器中心到所述测试平面边缘点连线的夹角为β,则30°≤β≤90°范围内选定水平面为所述测试平面;
S2、所述测试平面内设定网格,用照度计测试网格交点的照度值;其中所述网格相邻两点的间距为0.1~0.5m;
S 3、用公式I=E·r2/cosθ将每一点的照度值转换成光强值;
其中,I为某点光强值,E为某点照度值,r为光源中心与照度计探头间距离,θ为探测光线方向与光源法线方向的夹角;
从而获得与漫射器平面法线方向成θ夹角的光强分布,绘制出配光曲线。同时可导出用于建立灯具库所需的电子文件格式为IES的配光分布文件,从而获得对光导系统配光分布的完整描述。
本发明是一种操作简单,能科学解决复杂照明系统光强分布的一种新方法。与传统的分布式光度计测量方法相比,操作方法简单,而且数据可靠,得到的配光曲线形状合理,并能很简单地导入灯具数据库中,从而应用到照明设计中。此方法很适合光导照明系统配光曲线的测量,不仅适用管径330mm光导管照明系统,还适合其它管径的光导管照明系统,将某管径光导管照明系统安装到测试系统中,选择合适的测试平面,测量出每点照度值,从而推出光导管照明系统的配光曲线,在照明设计中更好的应用光导管照明系统,得到更好的视觉效果。随着光导照明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其应用潜力将更加明显。
我国每年照明用电消耗大量的能源,大量的电力投资,不但牵制国民经济发展而且存在严重污染问题。而目前急需一种绿色照明能源来解决污染问题,无疑光导照明系统是最佳选择,所以我国为了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仍需不断努力,进行技术革新。随着我国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环保健康意识的提高,相信光导照明系统会在国内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测量光导管照明系统中测试原理的平面示意图。
图2是测试平面的表格示意图。
图3是导光管照明系统的结构及原理图。
图4是本发明光导测试系统的原理立体示意图。
图5是光导管漫射器投影面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测量光导管照明系统中测试原理一种实施例的平面示意图。
图7是一种实施例中点照度的测试结果示意图。
图8是一种实施例中光导照明系统的配光曲线分布图。
图9是测试平面照度分布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测量光导管照明系统配光曲线的步骤如下:
a、搭建光导测试系统。测试系统的长(x)、宽(y)、高(z)尺寸要求:x的范围是1-10m,y的范围是1-10m,z的范围是1-5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工业大学,未经大连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5450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