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快速检测小麦条锈菌新菌系V26的分子检测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442505.4 | 申请日: | 2012-1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055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21 |
发明(设计)人: | 王保通;郭婧;李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保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5/11 | 分类号: | C12N15/11;C12N15/10;C12Q1/68;C12Q1/04;C12R1/64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12100 陕西省咸阳市杨凌***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快速 检测 小麦 锈菌 新菌系 v26 分子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分子生物学中的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技术和RAPD(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分子标记技术,通过涉及对条锈菌毒性菌系V26特异的分子标记,利用开发的SCAR标记快速检测该毒性菌系的一种新方法;
背景技术
小麦条锈病是由小麦条锈菌(Puccnia striiformis West f.sp.tritici)引起的一种世界性小麦病害。具有发生范围广、流行速度快、危害损失大的特点。我国是小麦条锈病发生的重灾区,流行年份一般可造成20-30%的产量损失,历史上该病害在我国曾造成几次大的流行,1950年、1964年、1990年和2002年的几次大的流行,分别减产小麦60亿、32亿、25亿和14亿公斤,给我国小麦生产和粮食安全造成重大的损失和威胁。2002年以来,由于小麦条锈菌新小种的出现,导致我国小麦条锈病在我国部分地区连年成灾,年发生面积6000万亩左右,年损失小麦10亿公斤以上;
利用新的抗病基因进行抗病品种选育,种植和推广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条锈病最经济有效和对环境安全的方法。我国曾经由于新抗病品种的大面积的推广成功地控制了小麦条锈病多年。然而,由于小麦条锈菌属于专性寄生菌,病原菌小种极易受环境条件或基因突变发生变异形成新小种,造成生产上抗病品种的抗病性“丧失”,造成小麦条锈病的大面积流行成灾。自解放以来,我国就因为条锈菌新小种的产生并成为优势小种,造成7-9次的大面积种植品种更替。因此持续监测小麦条锈菌种群动态变异、及时发现新的小麦条锈菌毒性小种,是有效预测生产上抗病品种抗性“丧失”,小麦为抗病品种的合理利用、抗病育种和条锈病的持久控制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本世纪以来,由于小麦条锈菌新毒性小种的出现,致使我国90%以上的生产品种丧失抗病性。近年来,国内很多育种单位均利用抗条锈病新基因Yr26选育出一批新的优良抗锈品种,并已在四川、甘肃等条锈病常发区大面积推广,对条锈病的控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我国小麦条锈病发生和危害明显减轻,主要是因为新的抗病品种的大面积推广;
2010年,我国小麦条锈病研究工作者已经发现了能够克服Yr26的新的条锈菌毒性小种V26,该小种能够克服含有Yr26的我国新培育出的一大批优良小麦品种,对小麦条锈病的防治再次带来了严重威胁。因此对该菌系的检测并对其变异动态进行实时检测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传统的利用鉴别寄主检测方法具有工作量大、周期长、难以进行大量标样鉴定、准确性也易受人员、鉴定条件等外界因素的影响等缺点。因此,开发一种快速、简便、高效的分子检测方法能够克服传统方法的弊端,对于该菌系的检测和病害控制具有重大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传统鉴定技术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快速、准确、简便的检测条锈菌新毒性菌系V26的分子检测方法;
实现上述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快速检测小麦条锈菌新菌系V26的分子检测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1. 检测小麦条锈菌新毒性菌系V26的特异性引物设计
采用RAPD分子标记对新毒性菌系V26进行多态性扩增,筛选出该菌系的特异性条带;用DNA纯化回收试剂盒对特异性条带回收纯化;对纯化得到的条带进行蓝白斑筛选,克隆出特异性条带;对特异性条带测序;根据小麦条锈菌新毒性菌系V26 DNA的序列,设计了对该菌系具特异扩增作用的一对引物。
[0004] 2. 小麦条锈菌新毒性菌系V26分子检测体系的建立
(1)提取条锈菌夏孢子基因组DNA。
(2)用RAPD分子标记进行多态性扩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保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未经王保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4250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