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动态MOSFET栅极驱动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07021.6 | 申请日: | 2012-10-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951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08 |
发明(设计)人: | 李勇;史富强;A·K-C·李;D·阮;陈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艾沃特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M3/335 | 分类号: | H02M3/335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 代理人: | 王茂华;张宁 |
地址: | 美国加利***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动态 mosfet 栅极 驱动器 | ||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按照35U.S.C.§119(e)要求于2011年11月1日提交的第61/554,407号共同未决美国临时申请的优先权,该临时申请对通过整体引用而结合于此。
技术领域
这里公开的实施例主要地涉及一种栅极驱动器系统架构和控制方法,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在单个切换周期期间动态调整驱动电流的栅极驱动器系统。
背景技术
功率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OSFET)是包括切换模式电源的功率电子系统中常用的半导体切换器件。用于功率MOSFET的栅极驱动器对于实现高性能(如低电磁干扰(EMI)、高效率和良好控制性能)而言是关键的。图1是图示了使用MOSFETQ1的常规回扫型切换功率转换器100的电路图。切换功率转换器100包括功率级105和次级输出级107。功率级105包括MOSFET Q1和功率变压器T1。功率变压器T1包括初级绕组Np、次级绕组Ns和辅助绕组Na。次级输出级107包括二极管D1和输出电容器C1。控制器101使用具有接通时间(TON)和关断时间(TOFF)的脉冲这一形式的输出驱动信号102来控制MOSFET Q1的接通状态和关断状态。换而言之,控制器101生成驱动MOSFET Q1的输出驱动信号102。
从AC功率源(未示出)接收AC功率,并且对AC功率整流以提供未调节的输入电压VDC。输入功率在开关Q1接通之时存储于变压器T1中,因为二极管D1在MOSFET Q1接通时变成反向偏置。然后,在开关Q1关断之时跨电容器C1向电子设备传送整流的输入功率,因为二极管D1在MOSFET Q1关断时变成正向偏置。二极管D1作为输出整流器来工作,并且电容器C1作为输出滤波器来工作。向电子设备递送所得的经整流的输出电压VOUT。
如先前提到的那样,控制器101生成用于控制MOSFET Q1的接通时间和关断时间并且调整输出电压VOUT的适当开关驱动脉冲102。控制器101在包括PWM(脉冲宽度调制)和/或PFM(脉冲频率调制)模式的多种操作模式中基于切换功率转换器的先前切换周期中的感测的输出电压VSENSE和感测的初级侧电流ID使用反馈回路来控制MOSFET Q1。ISENSE用来感测经过初级绕组Np的初级电流ID并且以跨感测电阻器RS的电压这一形式切换Q1。
跨变压器T1的辅助绕组Na反映输出电压VOUT,经由包括电阻器R1和R2的电阻分压器向控制器101输入该输出电压作为电压VSENSE。基于感测的输出电压,控制器101确定切换功率转换器100的操作频率,该操作频率规定输出驱动信号102中的接通时间(TON)和关断时间(TOFF)的频率。
图2图示了在控制器101中包括的常规栅极驱动器系统配置。驱动器末级包括高侧PMOS QP和低侧NMOS QN。高侧PMOS源极连接到VCC,而低侧NMOS源极连接到接地(GND)。如图2中所示,控制器101包括栅极驱动器控制电路201。栅极驱动器控制电路202生成开关控制信号S以及分别用于PMOS QP和NMOS QN的驱动器信号SP和SN。
图3图示了常用于分析MOSFET切换性能的等效电路模型。器件的切换性能取决于为了跨器件的寄生电容建立电压改变而需要的时间。RG代表MOSFET的栅极的分布式电阻。LS和LD分别代表MOSFET的源极和漏极引线电感。CGD代表MOSFET的栅极到漏极电容(即米勒电容)并且是电压的非线性函数。CGS和CDS分别代表MOSFET的栅极到源极电容和漏极到源极电容。最后,等效电路图示了跨MOSFET的漏极和源极的体-漏极二极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艾沃特有限公司,未经艾沃特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0702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剪枝机刀片磨
- 下一篇:塑料类低温中空发泡填充隔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