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仿生鱼体感交互式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388998.8 | 申请日: | 2012-10-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800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16 |
发明(设计)人: | 娄保东;杨志勇;朱延涛;黄浩;张玉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海大学 |
主分类号: | G05B19/04 | 分类号: | G05B19/04;H04B5/00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218 | 代理人: | 徐冬涛 |
地址: | 210019 江苏省南京市建***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仿生 鱼体感 交互式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体感交互技术,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仿生鱼的体感交互式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3D体感技术以语音识别技术的成熟,人和机器之间可以通过身体姿势以及语言进行交流,从而使得非接触式交互实现。鱼类是海洋中种类最多的物种,其优美独特的外表及运动方式一直博得人们的喜爱,从古至今都乐于饲养观赏鱼来增加生活乐趣。随着人们对鱼类的喜爱和热忠以有对其现实价值的肯定,人们已经纷纷研究出了各类仿生鱼,人们对仿生鱼的喜爱也乐此不疲,然而其缺乏与人的互动性,没有激发人对鱼本质的喜爱。然而仿生鱼和体感技术的结合将解决缺乏互动性的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仿生鱼体感交互式系统,解决了当前人与仿生鱼不能友好交互的问题,突破了传统的接触式限制,打开了人与仿生鱼自然交互的大门,改善了用户体验。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仿生鱼体感交互式方法,其特征是:首先通过体感接收系统收集人体的动作信息,然后将这些信息发送到仿生鱼动作数据库,调取对应的动作反应数据,再将这些动作反应数据传输到数据发射点,数据发射点通过无线方式将所述动作反应数据传输至缸体中的仿生鱼,仿生鱼体内的数据处理器对上述动作反应数据进行读取后控制仿生鱼的身体动作部件做出相对应的动作。
所述数据发射点通过蓝牙方式与仿生鱼连接。
所述仿生鱼为带有三轴陀螺仪、超声测距传感器以及蓝牙模块的仿生鱼。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有:
应用本发明,可以使仿生鱼能够响应人的招呼、交谈等手势及语音动作,增强了交互性,犹如给仿生鱼注入了感情赋予了灵魂,打开了人与仿生鱼自然交互的大门,改善了用户体验,增加了用户喜好,具有极大的社会意义和经济价值。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本发明首先通过体感接收系统收集人体的动作信息,然后将这些信息发送到仿生鱼动作数据库,调取对应的动作反应数据,再将这些动作反应数据传输到数据发射点,数据发射点通过无线方式将所述动作反应数据传输至缸体中的仿生鱼,仿生鱼体内的数据处理器对上述动作反应数据进行读取后控制仿生鱼的身体动作部件做出相对应的动作。
所述数据发射点优选通过蓝牙方式与仿生鱼连接。
所述体感接收系统为一个可以捕捉彩色图像、深度图像以及语音输入,在相应的系统支持下能够完成识别面部表情、手势肢体动作以及语音的体感设备。其处理端为一台微型计算机,其安装系统控制程序,进行数据的收发、处理和存储以及对各个端的控制。
所述仿生鱼动作数据库为一个运行在互联网上的仿生鱼动作知识库,里面存有仿生鱼与人互动时相应一系列的反馈动作及语言集。供处理端提取及加入。
所述仿生鱼为带有三轴陀螺仪、超声测距传感器以及蓝牙模块的仿生鱼。所述三轴陀螺仪与超声测距传感器配合使用可知仿生鱼的位置以体态信息。
本发明将体感设备与仿生鱼相结合,通过对输入信息的处理策略及知识库的选择实现人与仿生鱼交互,突破了传统的接触式限制,打开了人与仿生鱼自然交互的大门,改善了用户体验。
体感接收系统收集体感信息及语音输入,其具体为从体感设备获取并识别的环境人数、面部表情、肢体动作、语音输入等信息。其中:
环境人数为在体感设备视觉范围内所能被识别的人数;
面部表情为微笑、大笑、正常、忧伤、哭泣等信息;
肢体动作为挥手、走近、举双手、呼唤招手、拥抱等信息;
语音输入为被识别的人的说话声音。
本发明给仿生鱼的信息输入,其具体为控制仿生鱼自身通过蓝牙信号进行的体态、位置信息以及运行状态。其中:
体态为左右上下4个方向的倾斜角;
位置信息为仿生鱼所处环境的XY两轴的坐标;
运行状态为前进、左拐、右拐、上浮、下潜等运动信息。
本发明中涉及的未说明部份与现有技术相同或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海大学,未经河海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8899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粘土复合改性方法
- 下一篇:台架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