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发光模块及其透镜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84233.7 | 申请日: | 2012-10-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820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26 |
发明(设计)人: | 林升旺 | 申请(专利权)人: | 隆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33/48 | 分类号: | H01L33/48;H01L33/58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徐金国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竹市***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光 模块 及其 透镜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发光模块,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具有透镜结构的发光模块。
背景技术
一般的发光二极管的发光角度是固定的(例如:大约为120度左右),为了满足各种不同发光模块对于光学特性的需求,制造商通常会在发光二极管上方覆盖一个二次光学透镜(Secondary Optical Lens),用以调整发光二极管所放射的光形(Illumination Distribution)。
一般来说,在组装时,制造商会先利用表面粘着技术(Surface Mount Technology)将发光二极管设置在基板表面,并透过第一次热处理程序(例如:回焊制程)来固定发光二极管。当固定发光二极管后,制造商会利用点胶的方式将二次光学透镜设置在基板上并覆盖发光二极管,并透过第二次热处理程序(例如烘烤)来固定二次光学透镜。
由于发光二极管必须以熔点较高的焊锡来粘着,其所需的热处理温度比二次光学透镜所需的热处理温度更高,使得一般塑料制成的透镜在这样的温度下容易变形或损坏,因此,目前的技术尚无法仅利用一次热处理程序来固定发光二极管与二次光学透镜。
由上述可知,在现有的技术中,若欲装设发光二极管及二次光学透镜,则不可避免地需要经过两次热处理程序,无疑地会增加生产成本,且可能影响发光二极管的光学特性。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是在提供一种透镜结构,其是用以减少发光模块在组装时所需的热处理程序的次数。
依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一种透镜结构是用以调整一发光二极管的光形,此发光二极管是设置于一基板上,而此透镜结构包含一透镜本体以及一对金属支架。金属支架是设置于透镜本体的相对两侧,可使透镜结构被固定于基板上,并使透镜本体位于该发光二极管的上方。
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是在提供一种发光模块,其仅需经过一次热处理程序即可组装完成。
依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一种发光模块包含一基板、一发光二极管以及一透镜结构。发光二极管是设置于基板上。透镜结构包含一透镜本体以及一对金属支架。金属支架是设置于透镜本体的相对两侧,可使透镜结构被固定于基板上,并使透镜本体位于发光二极管的上方。
于本发明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每一金属支架各包含一支撑部以及一焊接部。支撑部支撑透镜本体。焊接部的一端连接支撑部且位于该基板上,用以焊接于基板。
于本发明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透镜结构可进一步包含多个焊锡层,其是夹设于金属支架的焊接部与基板之间。
于本发明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每一金属支架各包含一支撑部以及一弹性勾扣部。支撑部支撑透镜本体。弹性勾扣部连接支撑部,用以扣住基板的一侧。
于本发明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弹性勾扣部与基板的两侧的形状互相契合。
于本发明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基板具有相对的一顶面与一底面,以及具有相对的两端面邻接于顶面与底面之间。
于本发明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每一弹性勾扣部包含一连接部以及一固定部。连接部是位于基板的顶面。固定部是相连于连接部,且沿着基板的端面延伸至部分底面上,以勾扣住基板的一侧。
于本发明上述实施方式中,透镜结构可利用金属支架以固定于基板上,由于金属支架的熔点较高,可用焊锡来粘着,故可与发光二极管在相同温度下进行热处理程序,因此可在一次的热处理程序下固定发光二极管及透镜结构。另外,于本发明部分实施方式中,亦可将透镜结构的金属支架直接勾扣在基板上而无须经过热处理程序,故可减少热处理程序的次数。
以上所述仅是用以阐述本发明所欲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及其产生的功效等等,本发明的具体细节将在下文的实施方式及相关附图中详细介绍。
附图说明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优点与实施例能更明显易懂,所附附图的说明如下:
图1绘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发光模块的剖面图;
图2绘示依据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发光模块的剖面图;
图3绘示图2的发光模块的金属支架局部剖面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透镜结构
100:透镜本体
102:透镜冠体
104:透镜周缘
200、210:金属支架
202、212:支撑部
204:焊接部
214:弹性勾扣部
2142:连接部
2144:固定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隆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隆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8423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