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碳罐过滤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73100.X | 申请日: | 2012-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2886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19 |
发明(设计)人: | 黄勇;曲忠海;崔慧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博信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25/08 | 分类号: | F02M25/08;F02M35/04;F02M35/024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科诚专利事务所 13113 | 代理人: | 张红卫;左燕生 |
地址: | 300462 天***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过滤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车辆动力系统领域,涉及一种过滤器,尤其涉及一种对将要进入车辆油箱上的碳罐内的空气进行过滤的碳罐过滤器。
背景技术
车辆油箱上安装的碳罐可以吸附油箱内燃料挥发时产生的蒸汽,保持油箱内的压力平衡,碳罐上设置有与大气连通的通气口,发动机运行时,由于发动机的抽气产生的负压作用,使空气从通气口进入到碳罐内部,并将碳罐吸附的燃料蒸汽带入到发动机的燃烧室内进行燃烧。但是,由于碳罐上的通气口容易被灰尘堵塞,会使得发动机抽气时使油箱产生负压,而造成油箱损坏。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碳罐过滤器,其能够对即将进入碳罐通气口的空气进行过滤,避免通气口的堵塞。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碳罐过滤器,包括具有封闭内腔的壳体,在壳体上设有用于向内腔进气的进气口以及用于向碳罐的通气口排气的出气口,在内腔中设有用于对进入出气口内的空气进行净化的过滤体。
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所述过滤器为设置在内腔内的海绵板。
作为对本发明的进一步限定,在内腔的内壁上设有顶端插入至海绵板内部的突起。
作为对本发明的另一种限定,在内腔中设有与进气口连通并且与过滤体相邻的缓冲腔。
作为对本发明的进一步限定:
所述内腔为沿着油箱的加油管的圆周方向分布的弧形结构;所述海绵板为嵌合于内腔内的弧形条状,所述进气口及出气口分别设置在海绵板长度方向的两侧。
在海绵板上设有与出气口对应的圆孔。
本发明还有一种限定,在壳体上固连有与其一体的、套合在加油管上的护套,在护套与加油管之间设有用于供空气进入护套内部的间隙,所述进气口与护套的内部连通。
作为进一步的限定:
所述护套包括呈半环形并可相互扣合为一体的固定半环和活动半环,所述固定半环与壳体固连。
,在护套底部设有将其内部与外界连通的泄流口。
由于采用了上述的技术方案,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取得的技术进步在于:
①本发明所提供的碳罐过滤器,通过壳体内设置过滤体,对即将进入到碳罐的通气口进行事先过滤,避免了碳罐通气口的堵塞;
②过滤体采用海绵板,其通气性好,材质柔软,耐久性好;
③在内腔的内壁设置突起,便于海绵板的安装和固定;
④设置缓冲腔能够对进入进气口的空气进行缓冲,使其与过滤体充分地接触,使过滤更彻底;
⑤海绵板设为弧形条状,能够使壳体环绕在加油管的外壁上,节约空间;进气口和出气口设置在海绵板的两侧,使得空气在被过滤时能够具有最大的过滤行程,提高了过滤效果;
⑥在海绵板上设置圆孔,使得与碳罐通气口连接的连接管深入到此圆孔内,提高了连接管口处的密封效果;
⑦壳体与护套结合为一体,使得其结构紧凑,空气过滤器的进气口通过护套的内部进行吸气,通过护套与加油管之间的间隙对灰尘的阻碍作用,能够减少部分地灰尘吸入量;
⑧护套采用固定半环及活动半环组成,便于开模制造;
⑨在护套底部设置泄流口能够排除流入护套内部的雨水,避免雨水存留造成的不利影响。
本发明适用于具有碳罐的车辆中,对进入碳罐的空气进行事先净化。
本发明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与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安装在加油管10上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剖视图;
图3为图2中I处的放大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略去可拆卸盖体25和活动半环12后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略去可拆卸盖体25和活动半环12后的俯视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活动半环12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可拆卸盖板25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海绵板24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护套,11-固定半环,12-活动半环,13-泄流口,2-壳体,21-内腔,215-缓冲腔,22-进气口,23-出气口,24-海绵板,241-圆孔,25-可拆卸盖体,26-突起,9-连接管,10-加油管。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发明为一种碳罐过滤器,包括护套1及与护套1一体化固连的壳体2,其中护套1套合在油箱的加油管10上,可以对加油管10进行保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博信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未经天津博信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7310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D类功率放大方法
- 下一篇:矩形基础分坑及地脚螺栓的找正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