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合成光活性芳基胺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56747.1 | 申请日: | 2012-09-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633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09 |
发明(设计)人: | 史一安;谢颖;潘洪杰;肖晓;李松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7B43/04 | 分类号: | C07B43/04;C07C209/52;C07C211/27;C07C211/29;C07C211/30;C07D333/20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关畅 |
地址: | 10008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合成 活性 芳基胺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合成光活性芳基胺的方法。
背景技术
光活性胺是一种在医药、农业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物质,很多药物都是光活性胺或从光活性胺衍生而来。在有机化学中,光活性胺可以作为重要的中间体,也可以作为重要的手性配体。
目前在有机合成中制备光活性胺的方法主要有亚胺的催化氢化,亚胺的亲核加成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底物价格低廉、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便、具有工业化生产潜力的一锅法合成光活性芳基胺的方法。
本发明所合成的光活性芳基胺,其结构式如式I所示:
(式I)
式I中,Ar选自下述基团中的任意一种:噻吩基、萘基、苯基和取代苯基;所述取代苯基中的邻、间、对位中任意一个或两个位置被下述任意一个基团取代:甲基、正丁基、叔丁基、氟原子、氯原子和溴原子;R1选自烷基,如C1-C5的烷基。
本发明所提供的合成光活性芳基胺的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1)以2-羟基苄胺为氮源、金鸡纳碱衍生的手性碱为催化剂,使芳基酮进行转氨化反应,得到转氨化产物芳基醛亚胺;
2)将所述芳基醛亚胺中的亚胺基团进行水解反应,得到光活性芳基胺。
其中,步骤1)中所述转氨化反应在第一有机溶剂中进行;所述第一有机溶剂选自下述任意一种:苯、甲苯、二甲苯、三甲苯、溴苯和乙腈,优选为甲苯。
所述转氨化反应的反应温度为80~130℃;反应时间为60~84小时。
所述2-羟基苄胺与芳基酮的摩尔比可为1∶1~3∶1;手性碱与芳基酮的摩尔比可为3∶10~1∶10。
步骤1)中所述底物芳基酮在由2-羟基苄胺、手性碱催化剂、芳基酮和第一有机溶剂组成的混合液(即转氨化反应的反应体系)中的浓度为0.1~0.4摩尔/升。
所述芳基酮的结构式如式II所示:
(式II)
式II中,Ar选自下述基团中的任意一种:噻吩基、萘基、苯基和取代苯基;所述取代苯基中的邻、间、对位中任意一个或两个位置被下述任意一个基团取代:甲基、正丁基、叔丁基、氟原子、氯原子和溴原子;R1选自烷基,如C1-C5的烷基。
所述金鸡纳碱衍生的手性碱的结构式如式III所示:
(式III)
式III中,R2选自下述基团中的任意一种:甲基、正丙基、正丁基和正戊基;R3选自乙基或乙烯基;R代表由金鸡纳生物碱衍生的手性碱9号位碳原子的绝对构型是左旋。
步骤2)中所述水解是在第二有机溶剂和稀盐酸的混合溶液中进行的。
所述第二有机溶剂选自下述任意一种:四氢呋喃、甲苯、甲醇和乙醇,优选为四氢呋喃。所述稀盐酸的浓度为0.5~3.0摩尔/升。
所述第二有机溶剂和稀盐酸的混合溶液中第二有机溶剂和稀盐酸的体积比可为1∶1~1∶10。
所述水解的温度为4~30℃,水解时间为15~30小时。
在步骤1)后步骤2)前还包括对所述转氨化产物芳基醛亚胺进行柱层析分离纯化的步骤。洗脱剂可采用石油醚和乙酸乙酯体积比为5∶1~60∶1的混合溶剂。经过柱层析后得到醛亚胺和少许酮的混合物。
步骤2)还包括对水解完成后得到的水解液进行萃取、干燥的步骤。
具体步骤如下:
水解完成后,向反应混合物(水解液)中加入水进行稀释,然后用第三有机溶剂进行洗涤;用固体无机碱将洗涤后的水相调节为碱性,然后用第四有机溶剂对水相进行萃取;萃取后得到的有机相用干燥剂进行干燥,过滤除去干燥剂,有机相旋干后得到光活性芳基胺。
所述的第三有机溶剂为正己烷或乙醚。
所述的第四有机溶剂选自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和乙酸乙酯等中的任意一种。
所述用固体无机碱将水相调节为碱性,其pH值可为7~14。所述固体无机碱选自下述任意一种:碳酸氢钠、碳酸钠、碳酸氢钾和碳酸钾。
所述干燥剂为硫酸钠或硫酸镁。
本发明采用转氨化这条仿生合成路线,以普通易得的手性碱为催化剂,以不同结构的芳基酮为底物,采用一锅法高产率的合成光活性芳基胺。此方法的原料价格低廉,反应条件温和,底物使用范围广,具有较大的工业化潜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合成光活性芳基胺的合成路线图。
图2为(S)-1-苯乙胺的合成路线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5674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含纳米金属液的微胶囊
- 下一篇:具有防止药液回流功能的中药蒸煮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