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液晶显示面板以及显示驱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19959.2 | 申请日: | 2012-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787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14 |
发明(设计)人: | 吴旻鸿;白承丘 | 申请(专利权)人: |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F1/1362 | 分类号: | G02F1/1362;G02F1/1343;G02F1/133;G09G3/36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史新宏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晶显示 面板 以及 显示 驱动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示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液晶显示面板以及显示驱动方法。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器为目前最常见的数字显示装置,请参阅图1,其示出了现有的液晶显示面板100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现有的液晶显示面板100中每一个像素单元120包含驱动开关122、储存电容CST以及像素电容CLC。
传统的驱动方式中,各储存电容CST大多耦接至相同的共通电极COM,且共通电极COM提供固定的直流电压,称为直流共通电压驱动。在共通电压为直流固定不变(如固定为0伏特)的情况下,为了实现像素的极性反转驱动(点反转、列反转驱动、行反转或帧反转等),数据线D上提供数据电压VDATA需在正负电压电平间(如+5伏特至-5伏特)大幅度改变,较为耗电且充电转换速度较慢。
因此,现有技术中亦提出不同的驱动方式,例如行反转驱动方式(row inversion)提供极性交替变换的共通电压(如+5伏特与0伏特间切换)的至共通电极COM,藉此,数据线D上的数据电压VDATA仅须在如0伏特至+5伏特电平间变化,可节省数据电压VDATA的电压切换时间。请参阅图2,其示出了其中一种现有的行反转驱动的液晶显示面板102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各行像素单元120通过第一开关T1与第二开关T2的开关状态,将共通电极COM的电压切换于正极性共通电压VcomH与负极性共通电压VcomL之间。
各行像素单元的储存电容分别耦接到共通电极线COM1,COM2,COM3,液晶显示面板102中第一行的像素单元120的储存电容耦接到共通电极线COM1,共通电极线COM1的电位由第一开关T1与第二开关T2的导通状态决定,第一开关T1与第二开关T2的栅极而相邻的行扫描线G1与行扫描线G2控制。
然而上述现有的液晶显示面板102中共通电极线COM1上存在浮动电位问题,对第一行上的像素单元所对应的共通电极线COM1而言,在行扫描线G1与行扫描线G2致能(enable)期间之外,第一开关T1与第二开关T2皆不导通,使共通电极线COM1的电压电平处于浮动(floating)电位,例如当目前帧(frame)的行扫描线G2的致能期间结束后,直到下一个帧的行扫描线G2致能之前,共通电极线COM1皆处于浮动(floating)电位。
当共通电极线COM1的电压电平处于浮动电位时,共通电极线COM1的电压电平容易受到其他各行像素单元的讯号干扰。同理,其他共通电极线(如COM2,COM3)的电压电平亦存在浮动电位问题。例如,在各像素单元的对应的数据线与共通电极亦存在寄生电容Ci,当其中一行像素单元在非数据写入期间仍可能受到其他各行像素单元的讯号干扰。如第二行的数据讯号通过寄生电容Ci影响第一行的共通电极COM1。因此,业界尚在寻找可提供行反转驱动讯号且可避免长时间电位浮动的显示驱动电路架构。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液晶显示面板以及显示驱动方法。于本发明中液晶显示面板包含结构简单的共通电极控制单元,且为了避免其中一行像素单元在非其本身的作动期间受到其他各行像素单元的讯号干扰,本发明的共通电极控制单元可用以使各共通电极线处在浮动(floating)电平的时间缩短,或者避免各共通电极线处于浮动电平。
本发明内容的一态样是在提供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其包含多条列数据线、多行扫描线、多行像素单元、第一与第二共通电极线以及第一与第二共通电极控制单元。每一行像素单元具有多个像素单元,这些像素单元分别电性耦接对应的列数据线及对应的行扫描线,每一行像素单元的这些像素单元电性耦接同一行扫描线,每一这些像素单元分别包含一储存电容。第一与第二共通电极线分别电性耦接这些行像素单元中的二行像素单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1995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