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质量减振器及其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90783.2 | 申请日: | 2012-08-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775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14 |
发明(设计)人: | 盛云;杜志良;李乐生;黄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F15/02 | 分类号: | F16F15/02;F16F15/04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王宝筠 |
地址: | 261061 山东省潍坊***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质量 减振器 及其 检测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动力总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质量减振器及其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动力总成作为汽车的主要激振源之一,其产生的振动与噪声一般通过两种途径传递至车内:一种途径是先通过动力总成悬置衰减地传递至车架,再通过车架传递至车身,并经过车内空腔的共振,形成驾驶员与乘客能感知到的振动与噪声;另一种途径是噪声通过空气直接传递至车内。
为了降低振动与噪声,根据这两种传递路径的分析,可以采取相应的减振降噪方案,即汽车结构设计的优化与相关部件的密封或吸声设计等,然而,在研发过程中,相较于子系统与零部件设计,动力总成的振动与噪声问题在整车集成时更为突出,此时再对动力总成结构或其悬置件进行改进与优化为时已晚,且需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导致开发成本急剧增加。因此,仅仅依靠研发过程中改变动力总成自身性能,例如增加结构的刚度、阻尼和改变质量分布等,或者通过密封或吸声设计来实现动力总成系统的减振降噪仍不足够。
目前,有一种主动式质量减振器可以在整车集成时安装,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上述缺陷,这种主动式质量减振器安装在车身或者车架上,包括芯体、质量体、基座、弹簧,参见图1。当该主动式质量减振器的芯体上的线圈接通交变电流时,能够在芯体和质量体之间或者在芯体和基座之间产生作用力,从而使得质量体相对于车身或副车架能够产生主动式振动以起到减振作用,但是这种主动式质量减振器仍然具有如下不足:
这种主动式质量减振器在基座与质量体之间为柔性连接,且没有约束其它方向上的自由度,因此会削弱减振效果;
此外,芯体需接通交变电流,而汽车上使用的均为直流电源,需通过逆变器等设备才能供给交变电流,增加了系统的复杂程度。
虽然这种质量减振器能实现“主动式振动”,但由于车载电子/电器系统均存在电磁干扰,影响磁铁的磁场分布,进而干扰其隔振效果,导致稳定性较差,并可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质量减振器及其检测方法以实现简易、安全地衰减振动与噪声的目的。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质量减振器,该减振器包括:
质量减振器空腔,所述质量减振器空腔至少有2个平行的腔壁,且其中至少有2个平行的腔壁能够在垂直所述平行腔壁的方向运动;
质量体,所述质量体置于所述质量减振器空腔内,且所述质量体能够在垂直所述运动的平行腔壁的方向运动;
弹簧,所述弹簧至少为两个,分别安装在所述质量体相对的两侧,其中一端固定在所述运动的平行腔壁上,另一端固定在所述质量体朝向所述运动的平行腔壁的一端,且所述弹簧安装后与所述运动的平行腔壁垂直;
阻尼器,所述阻尼器至少为一个,安装在任意所述弹簧的同侧,所述阻尼器一端固定在所述运动的平行腔壁上,另一端固定在所述质量体朝向所述运动的平行腔壁的一端,且所述阻尼器安装后与所述运动的平行腔壁垂直。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质量减振器检测方法,该方法包括:
预估质量减振器参数步骤、质量减振器第一检测步骤和质量减振器第二检测步骤;
预估质量减振器参数步骤包括:
计算动力总成各部件特性,得到其特征模态;
计算动力总成至车架和动力总成至车身的传递特性;
根据所述特征模态和所述传递特性,估算所述质量减振器的质量参数一;
所述质量减振器第一检测步骤包括:
模拟包括有质量减振器空腔、质量体、弹簧和阻尼器的质量减振器,得到所述质量减振器的质量参数二;
判断所述质量参数一与所述质量参数二是否匹配,若未匹配,则返回所述质量减振器不合格信息,若匹配,则进入所述质量减振器第二测试步骤;
所述质量减振器第二检测步骤包括:
模拟加装所述质量减振器后的动力总成,若加装所述质量减振器后的动力总成性能未满足减振要求,则返回所述质量减振器不合格信息。
优选地,在返回所述质量减振器不合格信息之后,还包括:
计算加装所述质量减振器后的动力总成各部件特性,得到其特征模态;
计算加装所述质量减振器后的动力总成至车架和加装所述质量减振器后的动力总成至车身的传递特性;
根据所述特征模态和所述传递特性,估算所述质量减振器待弥补的质量参数三,返回所述质量参数三。
可见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9078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卡口式蓄电池盖结构
- 下一篇:一种改进的太阳能旁路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