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子束诱导定向凝固除杂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89971.3 | 申请日: | 2012-08-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8605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21 |
发明(设计)人: | 谭毅;姜大川;石爽;郭校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1B33/037 | 分类号: | C01B33/037 |
代理公司: | 大连星海专利事务所 21208 | 代理人: | 徐淑东 |
地址: | 116024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子束 诱导 定向 凝固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多晶硅提纯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利用电子束诱导技术进行定向凝固除杂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全球低碳经济的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迎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太阳能光伏发电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据初步统计,我国2010年新增并网光伏发电装机53万kW,累计装机达到83万kW,其中地面大型并网光伏发电累计装机70万kW,建筑一体化并网光伏发电装机约13万kW。全球光伏发电市场2010年新增装机预计同比增加超过120%,达到1700万kW以上,带动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对多晶硅的需求量与日俱增。
太阳能电池的性能受到多晶硅纯度的影响。杂质铝(Al)和钙(Ca)是多晶硅中的主要杂质元素,严重影响了硅材料的电阻率和少数载流子寿命,降低了太阳能电池的发电效率。为了满足太阳能电池的性能要求,硅材料中的杂质铝(Al)和钙(Ca)需降低到1×10-5wt%以下。由于杂质铝(Al)和钙(Ca)在硅凝固过程中存在分凝效应,目前一般可以采用定向凝固的方式去除硅中的杂质铝(Al)和钙(Ca)。但是,由于铝(Al)和钙(Ca)的分凝系数较大,一次定向凝固后,杂质铝(Al)和钙(Ca)的含量远不能满足纯度要求,目前的解决办法是采用多次定向凝固或者加入酸洗过程进行提纯,但是这些方法将大大提高生产的成本和环保的压力。
电子束熔炼具有高真空、高温的特点,熔体中饱和蒸气压高的杂质元素在高温和真空条件下可以从熔体逸出到气相中,进而通过抽真空的方式去除。杂质铝(Al)和钙(Ca)都具有饱和蒸气压高的特点,也就是说,可以利用电子束熔炼去除硅中杂质铝(Al)和钙(Ca)。前期研究表明电子束熔炼去除硅中杂质铝(Al)和钙(Ca)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熔炼时间、熔炼功率以及凝固时间。杂质铝(Al)和钙(Ca)的含量随着熔炼功率的提高而降低,熔炼功率越大,去除的效率越高,随着熔炼时间的增加,去除量的差异越来越小,最后均趋于水平。硅中杂质铝(Al)和钙(Ca)具有分凝效应,可在定向凝固的过程中实现分凝提纯。但是,目前尚未见到在电子束熔炼过程中综合利用高温蒸发除杂和电子束定向凝固除杂相结合一次性将杂质铝(Al)和钙(Ca)去除到要求水平的提纯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克服上述不足问题,提供一种电子束诱导定向凝固除杂的方法,易于操作,可控性高,克服了一次定向凝固不能将杂质铝(Al)和钙(Ca)完全去除的缺点,又提高了电子束的能量利用率。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子束诱导定向凝固除杂的方法,其特征是:(1)取料、预处理:首先取铝、钙含量高的纯度为98.5%-99.9%冶金级多晶硅,将其清洗烘干后置于电子束熔炼炉中的坩埚内,抽取电子束熔炼炉真空至2×10-2Pa以下;
(2)电子束熔炼蒸发除杂:电子枪预热后,启动电子枪,以400-700mA的束流轰击多晶硅,至全部熔化,形成熔池,不断移动电子束的束斑,使之能够较均匀的熔炼硅熔体,持续熔炼30-60min;
(3)电子束诱导定向凝固除杂:然后采用对数降束的方式降低电子束的束流,待电子束束流降低到100-150mA时,停止降束,熔体缓慢凝固形成铸锭,关闭束流,待炉体冷却25-40分钟后打开炉门,取出铸锭,将铸锭顶部中心铝和钙含量较高的尖状突起切除,即可得到低铝、低钙的多晶硅铸锭。
所述具体步骤如下:
(1)取料、预处理:选取杂质铝、钙含量较高的冶金级硅作为原料,其中硅的质量分数为98.5%-99.9%,将原料破碎成小块,置于分析纯酒精中超声波震荡清洗,去除表面残留的油污和灰尘;已清洗的硅料经烘干处理后置于电子束熔炼炉中的水冷铜坩埚内;用机械泵、罗茨泵和扩散泵抽炉体真空至2×10-2Pa以下;
(2)电子束熔炼蒸发除杂:启动电子枪,设置高压为30kV、以束流400-700mA轰击多晶硅料表面,电子束与硅直接作用区首先发生熔化,然后熔池迅速扩大,至全部硅料都形成熔池,此后不断地移动电子束的束斑,使之能够较均匀的熔炼硅熔体,持续熔炼30-60min,部分杂质铝、钙在电子束高温作用下蒸发去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理工大学,未经大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8997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压配电装置用联锁装置
- 下一篇:电容器组件封装外壳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