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斑鳜食性驯化用网箱及其食物性驯化使用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289007.0 | 申请日: | 2012-08-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929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28 |
发明(设计)人: | 宋炜;马凌波;蒋科技;张凤英;马春艳;马洪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K61/00 | 分类号: | A01K6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泰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1233 | 代理人: | 宋缨;孙健 |
地址: | 20009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食性 驯化 网箱 及其 食物 使用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水产养殖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斑鳜食性驯化用网箱及其食物性驯化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又称岩鳜,属鲈形目,是名贵淡水经济鱼类,广布于我国内陆水域。斑鳜肉味鲜美,肌间刺少,营养价值高,是出口创汇名贵品种,具有广阔的发展养殖前景。斑鳜是典型的肉食性凶猛鱼类,在自然水域中终生以活的鱼虾为食。但在养殖过程中很难保证有足够的活饵,另外,活饲料鱼往往由于携带病原及在捕捞、运输过程受伤,很易发生多种疾病并通过传染导致斑鳜发病,其所造成的损失日趋严重,大规模的集约化养殖受到限制,而采用人工饲料进行投喂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因此,驯化斑鳜主动地、规律地摄食人工饲料至关重要。这就需要对其食性进行驯化,如果驯化方法不得当,不仅苗种成活率不能保证,还会导致个体大小参差不齐,甚至诱发同类相残现象,直接影响到生产效益。
一般肉食性鱼类食性驯化方法是选择合适的驯食环境;确定苗种食性驯化的适宜规格;选择适宜驯食的饵料;遵循适当的驯食进程。据报道,常见的斑鳜驯食方法是在鲜活饵料中逐步加入冰鲜的死杂鱼,减少鲜活饵料的含量,最终完全投喂冰鲜的死杂鱼,该方法虽然能解决活饵供应不足的问题,但是饵料系数较高,养殖成本大,斑鳜易感染病菌等;另一方面,由于大量使用小杂鱼作为饵料,对于我国淡水渔业产量的提高也造成了不利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斑鳜食性驯化用网箱及其食物性驯化使用方法,使斑鳜适应人工饵料,便于人工饲养。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斑鳜食性驯化用网箱,包括立柱、浮杆和网体,所述网箱所述网体是上面开口的内部中空的容器,所述网体的外壁和底面有成网格的柔性片状材料构成,所述网体成矩形箱体结构,所述网体箱体结构的4条侧棱的上、下两个顶角分别固定在4根立柱的上部和下部,所述4根立柱分别位于网体箱体结构4个角的外侧竖直布置,所述立柱每两根之间通过浮杆连接,所述浮杆的两端分别连接立柱的中部。
所述浮杆和立柱由塑料或者竹竿材料制成。
一种斑鳜食性驯化用网箱的食性驯化使用方法,使用上述网箱中任意一种网箱,并包括下列步骤:
1.设置养殖区域:将所述驯化用网箱放置于水质清新无污染,溶氧丰富,透明度在50cm以上,养殖水体为活水,水面背风、向阳且环境安静;
2.选取样本:在每年的5月至7月,从捕获的野生斑鳜中选择规格整齐、健康、体重在50g左右的个体放入网箱,放养密度为每平米30尾;
3.食性驯化过程:
a.放入网箱后的开始1至2天应当停食;
b.从第3天开始每天18:00到19:00时间段,在网箱四周任意确定的角落作为投料点,每天定时定点投喂活饵,在每次投喂活饵时轻轻地敲打角落处网箱壁,形成轻微水流波动,对斑鳜的摄食进行侧线机械感觉刺激驯化,同时观察斑鳜的摄食情况,经过6到8天后,斑鳜从伏击活饵过渡到集群上浮抢食活饵,建立起良好的摄食反映,然后开始进行死饵驯化;
c.死饵驯化过程为9到11天,每天18:00到19:00时间段在投料点投放饵料,逐渐减少活饵的投放数量,逐渐增加死饵的投放数量,直到投放的饵料均为死饵时进入人工饲料驯化;
d.人工饲料驯化过程为14到16天,每天18:00到19:00时间段在投料点投放饵料,首先投放的饵料为人工配合饲料磨碎后混合在剁碎的杂鱼碎块的混合饵料,之后每天逐渐减少杂鱼碎块、逐渐增加人工配合饲料比例,逐步将斑鳜全部都转食人工配合饲料;
e.在投放饵料均为人工配合饲料后,在每天早晨6:30增加1次投饵;此时仍进行定时定点投喂,并且投喂时仍旧保持侧线机械感觉刺激。
所述人工配合饲料,为湿软的颗粒饲料,有一定粘性与弹性,做成长条形。
所述活饵是鲜活的小杂鱼。
所述死饵是小杂鱼的新鲜尸体。
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未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8900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