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大跨距耙料机平顶变截面门架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61719.1 | 申请日: | 2012-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656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07 |
发明(设计)人: | 施昱;凡正春;嵇伟;陈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B65G65/28 | 分类号: | B65G65/2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惠诚律师事务所 11353 | 代理人: | 王美华 |
地址: | 213164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跨距 耙料机 平顶 截面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主要应用于煤矿、大化肥行业用的大型耙料机,尤其涉及耙料机的门架结构。
背景技术
耙料机主要用于在散装库中进行堆取料作业,其主体由门架,端梁,耙臂及连臂组成,其中门架为主要承载部件。目前,大跨度耙料机使用的门架为人字型、上下等截面的箱型结构。这种结构的缺陷是:门架受力主要在端部及尖顶附近,其中安装时门架的一边会向外偏移造成尖顶处受力过大,严重时有门架倒塌的危险;其次,设计时未考虑门架受力特点,为满足材料最大应力要求,上下等截面结构不仅造成材料的浪费,增加了门架的自重,而且增加了运行的不稳定性以及运行的能耗。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门架受力不合理,浪费材料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大跨距耙料机平顶变截面门架,不仅减轻了门架的自重,而且使得门架的结构更加合理,提高了门架的运行可靠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大跨距耙料机平顶变截面门架,包括第一门梁、第二门梁、第一尾座和第二尾座;第一尾座设置在第一门梁底端,第二尾座设置在第二门梁底端;门架各部分断面均由上盖板、下盖板和腹板焊接连接而成,且内壁采用角钢焊接,所述的大跨距耙料机平顶变截面门架还具有梯形平顶结构的门架顶部;
第一门梁和第二门梁对称设置在门架顶部的两个梯形腰面,且第一门梁和第二门梁顶端的尺寸分别与门架顶部的梯形腰面尺寸相配合;
下盖板的倾角由物料的安息角确定,上盖板与下盖板的延长线夹角为1°-3°,第一、二门梁的截面面积从与第一、二尾座连接处到与门架顶部连接处逐渐变大。
所述的门架各部分连接都为焊接连接。
所述的第一门梁和第二门梁均具有至少两段焊接连接而成。
作为优选,所述的上盖板与下盖板的延长线夹角为2°。
由于门架靠近顶部处受力较大,门架下部受力减小,所述的第一门梁和第二门梁在靠近第一、二尾座一段的上盖板和下盖板所用的钢板厚度为10mm,其余部分所用的钢板厚度为12mm,从而降低门架的重量,使结构更加合理。
因要顾及物料的堆积角,所述的第一尾座和第一门梁倾斜角度相同,第二尾座和第二门梁倾斜角度相同。
本发明在门架顶部增大板材过渡角度,减小了门架在安装时因变形而产生的局部高应力,减少了板材的厚度,节省了材料,使材料得到更合理应用,不仅减轻耙料机总体重量,而且降低了制造和运输安装成本,减少了耙料机运行的能耗。从而提高耙料机的运行稳定性,对安全生产有着积极意义。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大跨距耙料机平顶变截面门架的立体结构图;
图2是本发明的大跨距耙料机平顶变截面门架的的主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大跨距耙料机平顶变截面门架的放大剖面图。
图中:1.第一尾座,2.第一门梁,3.门架顶部,4.第二门梁,5.第二尾座,6.上盖板,7.下盖板,8.腹板。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发明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发明有关的构成。
图1-3为本发明的大跨距耙料机平顶变截面门架的最佳实施例,包括第一门梁2、第二门梁4、第一尾座1和第二尾座5;第一尾座1设置在第一门梁2底端,第二尾座5设置在第二门梁4底端;门架各部分断面均由上盖板6、下盖板7和腹板8焊接连接而成,且内壁采用角钢焊接;本发明的大跨距耙料机平顶变截面门架还具有梯形平顶结构的门架顶部3;第一门梁2和第二门梁4对称设置在门架顶部3的两个梯形腰面,且第一门梁2和第二门梁4顶端的尺寸分别与门架顶部3的梯形腰面尺寸相配合;下盖板7的倾角由物料的安息角确定,上盖板6与下盖板7的延长线夹角为2°,第一、二门梁2、4的截面面积从与第一、二尾座1、5连接处到与门架顶部3连接处逐渐变大。
门架各部分连接都为焊接连接。
第一门梁2和第二门梁4均具有两段焊接连接而成。
由于门架靠近顶部处受力较大,门架下部受力减小,第一门梁2和第二门梁4在靠近第一、二尾座1、5一段的上盖板6和下盖板7所用的钢板厚度为10mm,其余部分所用的钢板厚度为12mm,从而降低门架的重量,使结构更加合理。
因要顾及物料的堆积角,所述的第一尾座1和第一门梁2倾斜角度相同,第二尾座5和第二门梁4倾斜角度相同。
第一尾座1及第二尾座2与其他部件焊接完成后经吊装与端梁进行装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大学,未经常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6171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水平橡胶止水带保护器
- 下一篇:一种新型卷板机的对料装置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