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中模量的高强度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59742.7 | 申请日: | 2012-07-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6698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07 |
发明(设计)人: | 徐樑华;曹维宇;童元建;李常清;王宇;赵振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化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D01F9/22 | 分类号: | D01F9/22;D01F6/38;D01D5/00;D01D5/06;D01D1/02;D01D5/12;D01D10/02;C08F220/46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3 | 代理人: | 张慧 |
地址: | 10002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中模量 强度 聚丙烯 碳纤维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具有中模量的高强度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其特征在于,拉伸强度为4.2~6.0GPa,拉伸模量为260~310GPa。
2.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中模量的高强度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其特征在于,纤维具有圆形或近似圆形截面,直径为4~8μm。
3.制备权利要求1的所述的一种具有中模量的高强度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的方法,采用湿法或干湿法纺丝技术制备原丝,原丝经预氧化、碳化制得中模量高强度碳纤维,其特征在于,在聚丙烯腈湿法或干湿法纺丝过程中,逐级控制纤维中的溶剂含量并在此溶剂环境下对纤维进行有效牵伸,调控原丝晶区及非晶区取向度,从而制备出具有高取向度高致密性的聚丙烯腈原丝,并经预氧化碳化后制备出中模量的高强度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二元或三元共聚组分纺丝原液制备
将丙烯腈、衣康酸、丙烯酸甲酯按(93~99.5):(0.5~2):(0~5)的摩尔比共混加入到聚合反应器中,上述物质的摩尔比的总份数为100,以二甲基亚砜为溶剂,反应温度控制在50~75℃,聚合反应10~40小时,得到丙烯腈共聚物纺丝原液;
(2)纺丝原液的凝固成型
采用湿法或干湿法纺丝,纤维经计量挤出离开喷丝孔后,进入第一级凝固浴,凝固浴温度为20~70℃,凝固浴采用二甲基亚砜水溶液,其中二甲基亚砜体积含量50~80%,凝固时间0.5~3分钟,凝固牵伸倍率为-0.5~3.0;凝固丝条出第一级凝固浴后,进入第二级凝固浴,凝固浴温度20~75℃,凝固浴采用二甲基亚砜水溶液,其中二甲基亚砜体积含量30~50%,凝固时间0.5~3分钟,牵伸倍率1.0~2.0;凝固丝条出第二级凝固浴后,进入第三级凝固浴,凝固浴温度20~75℃,凝固浴采用二甲基亚砜水溶液或蒸馏水,其中二甲基亚砜体积含量0~30%,凝固时间0.5~3分钟,牵伸倍率1.2~3.0;得到初生纤维;控制初生纤维晶区取向度为30~60%,非晶区取向度为20~70%;上述一级、二级、三级凝固浴二甲基亚砜体积含量依次降低;
(3)初生纤维预牵伸
将步骤(2)得到的初生纤维在100℃水蒸汽或沸水中进行牵伸,牵伸倍率为1~8;得到预牵伸纤维,控制其晶区取向度为45~70%,非晶区取向度为40~80%;
(4)预牵伸纤维水洗、上油、干燥
预牵伸纤维经过热水洗涤,水洗牵伸倍率为0.95~1.05,脱除残余二甲基亚砜后,上硅油,通过热辊进行干燥致密化;致密化温度为100~150℃,干燥致密化牵伸倍率为0.95~1.05;
(5)再牵伸
干燥致密化后的纤维在120~180℃温度下进行再牵伸,牵伸倍率为1.2~6,牵伸环境为120-160℃的水蒸汽介质,控制其晶区取向度为80~93%,非晶区取向度为70~90%;
(6)热定型
步骤(5)再牵伸后的丝条在再牵伸温度±20℃条件下进行热定型,牵伸比0.9~1.0,得到原丝,控制其晶区取向度为80~93%,非晶区取向度为70~90%;
(7)热稳定化
热稳定化过程在空气气氛下,采用逐级升温法实施,起始温度150℃~220℃,最终温度250~300℃,分2~8个温区对原丝进行热稳定化处理,纤维牵伸比1.0~1.2,热稳定化总处理时间为30~150分钟;
(8)低温碳化
步骤(7)得到的热稳定化纤维进入高纯氮环境气氛下的低温碳化炉进行低温碳化,温度350℃~950℃,停留时间1.5~6分钟,牵伸比0.9~1.2,所述的高纯氮环境为氮气中氧含量低于5PPm;
(9)高温碳化
经步骤(8)得到的纤维进行高温碳化处理,采用高纯氮气作为保护气,氮气中氧含量低于3PPm,碳化温度为1000~1500℃,碳化停留时间为1~4分钟。
4.按照权利要求3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采用干湿法纺丝时先经过空气层,在进入凝固浴。
5.按照权利要求3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9)氮气中氧含量在1PPm以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化工大学,未经北京化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59742.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包括构架层的柔性管
- 下一篇:航天器姿态控制系统的间歇性故障容错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