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标定多角度测力传感器无效
申请号: | 201210239218.3 | 申请日: | 2012-07-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783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14 |
发明(设计)人: | 薛彩军;郑光;戴建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L1/22 | 分类号: | G01L1/22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张惠忠 |
地址: | 210018***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标定 角度 测力 传感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标定多角度测力传感器,属于测力传感器领域。
背景技术
机械结构的连接接头是结构较为关键的部位,主要用于结构的连接及结构间的载荷传递。因此,能够准确测量出接头传递的载荷大小及方向,对正确分析结构受力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接头测力传感器品种繁多、种类齐全,但是一般只能针对一个或者几个特定角度的载荷进行测量。同时,在工程实践中,接头受到的载荷大小和方向往往不能确定,特别是结构为超静定时,接头受到力的大小和方向是随结构的刚度分配而变化。因此,现有接头测力传感器很难满足工程实践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可标定多角度测力传感器。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可标定多角度测力传感器,包括销体,销底,应变计;所述的销底布置在销体的一端,沿销体体壁长度方向布置第二凹槽,第一凹槽垂直于第二凹槽布置在销体的体壁上,应变计布置在第二凹槽与第一凹槽的交汇处,第一应变计连接线与应变计连接布置在第二凹槽。
本发明所述的可标定多角度测力传感器,所述的销底设置引线孔,引线孔与第一凹槽相连通,第一应变计连接线沿第一凹槽从引线孔引出。
本发明所述的可标定多角度测力传感器,所述的第一凹槽内布置第二应变计,第二应变计连接线与第二应变计连接,第二应变计连接线先后经第一凹槽,第二凹槽,从引线口引出。
本发明所述的可标定多角度测力传感器,所述的第一应变计与第二应变计位置夹角为90°,均在第一凹槽内。
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可标定多角度测力传感器,测力传感器不受孔与销的配合关系限制,无论间隙配合或者过盈配合,均可测量接头所受载荷的大小和方向;测力传感器的安装时,无需考虑传感器的安装角度;由于本发明专利应变片粘贴于传感器表面,而非曾有的或现有的传感器将应变片布置与传感器内部,削弱了传感器的强度,因此本发明专利适用于大载荷或不确定载荷大小的接头载荷测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是第二凹槽,2是第一应变计,3是第一应变计连接线,4是销体,5是引线孔,6是销座,7是第一凹槽,8是第二应变计连接线,9是第二应变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所示:一种可标定多角度测力传感器,销体4,销座6,应变计9,应变计2;所述的销座6布置在销体4的一端,沿销体4体壁长度方向布置第一凹槽1,第一凹槽7垂直于第二凹槽1布置在销体4的体壁上,应变计2布置在第二凹槽1与第一凹槽7的交汇处,第一应变针连接线3与应变计2连接布置在第二凹槽1。销座6设置引线孔5,引线孔5与第二凹槽1相连通,第一应变针连接线3沿第二凹槽1从引线孔5引出。第一凹槽7内布置第二应变计9,第二应变针连接线8与应变计9相连,第二应变片连接线先后经第一凹槽7,第二凹槽1,从引线口5引出。本发明专利需在传感器(连接销)的最大承弯面(减小测量误差)上,沿传感器(销)轴加工一环形凹槽,槽的深度以略大于布置的导线直径为最佳,宽度以方便贴应变片为最佳(现取1.5倍应变片基底宽度)。在传感器(销)表面上,沿轴向加工一深度与环形槽深度相当的直凹槽,宽度以方便布置连接导线为最佳,与直凹槽对应传感器底座处需设一个引线孔,方便导线的引出。两凹槽两边均需要倒角处理,以减少局部应力集中对应变片的影响和减少结构受压产生的变形量。在两凹槽相交处,需粘贴第二应变片,并且在直凹槽内粘贴第一应变计,确保两个应变计粘贴位置之间夹角为90°,两应变计粘贴方向均沿传感器(销)轴向。
基于材料力学,传感器载荷大小可根据下式计算得到:
式中,R为应变片粘贴截面半径;E为传感器弹性模量;L为应变片粘贴截面与载荷作用截面之间的距离;、为第一,第二应变计所测得的应变值。
载荷方向的确定:根据两应变片的读值,可确定外加载荷所作用的象限。当,载荷作用在第一象限范围内,,载荷作用在第二象限内。同理,可确定第三象限和第四象限。
利用两应变片读值之间的比值关系,确定外加载荷的方向。即:
则:
。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3921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使用双极成像元件的数字标记
- 下一篇:换气鞋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