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聚合物型相变材料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27744.8 | 申请日: | 2012-07-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1890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0 |
发明(设计)人: | 张兴祥;唐孝芬;孟洁云;石海峰;张智力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F120/28 | 分类号: | C08F120/28;C08F220/28;C08F299/02;C08F290/06;C08F2/48;C08F2/06;C09K5/06;D01F8/10;D01F8/14;D01F8/08;D06M15/21;C09D7/12 |
代理公司: | 天津翰林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2210 | 代理人: | 李济群 |
地址: | 300387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聚合物 相变 材料 制备 方法 | ||
1.一种聚合物型相变材料的制备方法,该方法采用以下工艺:以(甲基)丙烯酸单聚乙二醇正烷基醚酯中的1、2或3种为原料,所述(甲基)丙烯酸单聚乙二醇正烷基醚酯的结构通式为CH2=C(CH3)-COO(CH2CH2O)mCnH2n+1或CH2=CH-COO(CH2CH2O)mCnH2n+1,其中m=1~100,n=10~50,当原料选用(甲基)丙烯酸单聚乙二醇正烷基醚酯中的2种或3种时,任意一种原料的摩尔含量均不低于10%,且混合物中(甲基)丙烯酸单聚乙二醇正烷基醚酯中2种或3种的摩尔含量之和为100%,经质量百分含量1~10%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碳酸钠或碳酸钾溶液洗涤除去阻聚剂,减压蒸馏后,再采用下述方法之一发生聚合反应:
⑴.辐照引发聚合反应;
⑵.引发剂引发聚合反应;所述的引发剂为自由基聚合引发剂、氧化还原引发剂、阴离子聚合引发剂或阳离子聚合引发剂;
⑶.在溶剂中进行聚合反应;所述的溶剂是非极性有机溶剂或极性有机溶剂,非极性有机溶剂包括但不限于是苯、甲苯或二甲苯,极性有机溶剂包括但不限于是四氢呋喃、丙酮、丁酮、N,N-二甲基甲酰胺或N,N-二甲基乙酰胺;所述(甲基)丙烯酸单聚乙二醇正烷基醚酯与溶剂的比例为4:1~1:4;
聚合反应结束后,在反应溶液中加入沉淀剂水、甲醇或乙醇,将聚合物型相变材料由溶液中沉淀出来,然后以去离子水洗涤干净,干燥后,即得到粉末状或块状的聚合物型相变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合物型相变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紫外线辐照聚合过程中,加入辅助引发剂α-胺基酮,辅助引发剂的用量为(甲基)丙烯酸单聚乙二醇正烷基醚酯质量的0.1~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合物型相变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聚合过程中加入链转移剂,包括2-巯基乙醇、十二烷基硫醇或双硫酯,链转移剂的用量为(甲基)丙烯酸单聚乙二醇正烷基醚酯质量的0.1~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合物型相变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聚合过程中加入热稳定,包括2,6-叔丁基-4-甲基苯酚、四(4-羟基-3,5-二叔丁基苯基丙酸)季戊四醇酯、3,5-二叔丁基-4-羟基苯丙酸正十八酯、亚磷酸正三苯酯或亚磷酸正三壬基苯酯,热稳定剂的用量为(甲基)丙烯酸单聚乙二醇正烷基醚酯质量的0.1~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合物型相变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聚合过程中加入紫外线吸收剂,包括二苯甲酮类,如UV-9、UV-531或M-40;苯并三唑类,如UV-P、UV-236或UV-327;水杨酸正酯类,TBS或BAD,紫外线吸收剂的用量为(甲基)丙烯酸单聚乙二醇正烷基醚酯质量的0.1~3%。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合物型相变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单体聚合制备过程中,加入(甲基)丙烯酸单聚乙二醇正烷基醚酯质量0.05~0.1%的阻聚剂。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合物型相变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m=2~50,n=12~22。
8.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聚合物型相变材料的制备方法所得的相变材料(甲基)丙烯酸单聚乙二醇正烷基醚酯用于下述用途:
⑴.单独或与其他材料的共聚物用于做制备胶囊的囊壁材料;所述其他材料为(甲基)丙烯酸(酯)或苯乙烯单体;
⑵.用于制备储热调温纤维,进而制造储热调温纺织品;
⑶.作为纺织材料整理剂,用于制备具有储热调温功能的纺织品;
⑷.用于做建筑节能材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工业大学,未经天津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27744.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