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绿光铱(III)配合物及其制法和在有机电致发光中的应用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210227440.1 申请日: 2012-07-02
公开(公告)号: CN102718804A 公开(公告)日: 2012-10-10
发明(设计)人: 郑佑轩;李红岩;徐秋蕾;王铖铖;左景林;游效曾 申请(专利权)人: 南京大学
主分类号: C07F15/00 分类号: C07F15/00;H01L51/54
代理公司: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代理人: 黄嘉栋
地址: 210093 江*** 国省代码: 江苏;3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绿光铱 iii 配合 及其 制法 有机 电致发光 中的 应用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铱配合物,也涉及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背景技术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简称OLEDs),又称有机发光二极管,是在其中施加电压而将电能转化为光能的装置。自1987年美国柯达公司的Tang[参见:Tang,C.W.;Vanslyke,S.A.Appl.Phys.Lett.1987,51,913]发表了低压启动的高效高亮度的小分子有机薄膜双层结构的电致发光(EL)器件以来,电致发光材料与器件的研究引起了世界科技界和工业界的极大兴趣。OLEDs器件是具有低能耗、广视角、大面积、可实现软屏等优点的平板显示技术,被普遍认为是下一代能够取代液晶LCD、无机LED等显示器、能够用于手机、彩电等的理想显示屏,在固态照明(solid-state lighting)和平板显示方面显示出诱人的前景。

OLEDs器件的独特优点与器件采用的载流子传输材料、发光材料、电极材料以及器件的结构有紧密的关系,其中发光材料是OLEDs器件的核心部件。自1998年马於光教授[参见:Y.G.Ma,H.Y.Zhang,J.C.Shen,C.M.Che,Synth.Met.,1998,94(3),245]和Forrest小组[参见:Baldo,M.A.;O’Brien,D.F.;You,Y.;Shoustikov,A.;Sibley,S.;Thompson,M.E.;Forrest,S.R.Nature1998,395,151]报道电致磷光材料由于同时可收获单重态和三重态激子,使得OLEDs的内量子效率有达到100%的潜在可能以来,重金属电致磷光材料的研究日益广泛。其中由于Ir(III)配合物是一类典型的MLCT发光配合物,具有好的热稳定性,相对短的激发态寿命,高的发光效率,以及发光颜色易调节等多方面的优点而成为电致发光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参见:(a)A.B.Tamayo,B.D.Alleyne,P.L.Djurovich,et.al.J.Am.Chem.Soc.,2003,7377;(b)S.Lamansky,P.L.Djurovich,D.Murphy,et alInorg.Chem.,2001,40,1704;(c)H.Rudmann,S.Shimada.,M.F.Rubner,J.Am.Chem.Soc.,2002,124,4918;(d)J.P.Duan,P.P.Sun,C.H.Cheng,Adv.Mater.,2003,15,224;(e)Y.H.Song,S.J.Yeh,C.T.Chen,et al.Adv.Funct.Mater.,2004,14,1221;(f)C.L.Li,Y.J.Su,Y.T.Tao,et al.Adv.Funct.Mater.,2005,15,387;(g)Z.Q.Chen,Z.Q.Bian,C.H.Huang,Adv.Mater.2010,22,1534;(h)H.H.Chou,C.H.Cheng,Adv.Mater.2010,22,2468;(i)H.Z.Wu,T.S.Yang,Q.Zhao,et al.Dalton Trans.2011,40,1969;(j)H.J.Seo,M.Song,S.H.Jin,et al.Rsc Advances2011,1,755;(k)M.R.Zhu,T.L.Ye,X.He,et al.J.Mater.Chem.2011,21,9326;(l)L.X.Xiao,Z.J.Chen,B.Qu,et al.Adv.Mater.2011,23,926;(m)Y.C.Zhu,L.Zhou,H.Y.Li,et al.Adv.Mater.2011,23,4041.]。这类配合物由于存在重原子效应,理论上量子效率能达到100%,具有独特的光物理、光化学性质,是OLEDs发光层很好的备选材料,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基于上述原因和我们以前的工作[参见:(a)Y.C.Zhu,L.Zhou,H.Y.Li,et al Adv.Mater.2011,23,4041;(b)M.Y.Teng,S.Zhang,S.W.Jiang,et al.Appl.Phys.Lett.2012,100,073303.],本发明设计了一类9个新型的Ir(III)配合物,引入2-(4-三氟甲基苯基)吡啶为主配体、双(二苯基磷酰)胺衍生物作为辅助配体。由于双(二苯基磷酰)胺衍生物配体相对常用的乙酰丙酮辅助配体有较好的电子传输能力,在制备的器件中拓宽了发光层中电子-空穴复合的区域,提高了器件的发光亮度和效率的稳定性。

发明内容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大学,未经南京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2744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