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透明超疏水涂层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26937.1 | 申请日: | 2012-07-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2405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22 |
发明(设计)人: | 郭志光;陈钰;石雷;李静;刘维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3C17/42 | 分类号: | C03C17/42 |
代理公司: | 兰州中科华西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62002 | 代理人: | 方晓佳 |
地址: | 730000 甘***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透明 疏水 涂层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透明超疏水涂层制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在玻璃或石英基底上制备透明超疏水涂层的方法。
背景技术
超疏水现象在自然界非常广泛,如荷叶表面、蝴蝶翅膀、水黾腿等。超疏水表面一般指材料表面对水的接触角大于150°、滚动角小于10°的表面。超疏水表面具有很多独特的表面性能:疏水、自清洁性、低摩擦系数、抗结冰、防雾等特性,使得其在众多领域都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透明的超疏水涂层,具有良好的可见光透过性和疏水性,将其应用玻璃表面可以制备出自清洁玻璃,可以作为汽车、飞机、航天器等挡风玻璃,当雨水落到玻璃上时,会快速的滚落而不粘附在玻璃上,同时带走玻璃上大量的灰尘,保持其表面清洁,从而保证了雨天驾驶过程中的视野,大大提高了驾驶安全性;如果透明超疏水涂层应用在高层建筑的表面和玻璃上,可以减少清洁次数,降低清洁费用和避免了高空作业的危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简单、方便的制备大面积透明超疏水涂层的方法,解决透明超疏水表面生产成本高、应用性差的问题。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是:
将透明基底浸泡在无机纳米颗粒溶液中得到自组装涂层,然后采用化学气相沉积的方法进行表面修饰得到接触角大于150°,可见光透过性优异的超疏水涂层。
一种透明超疏水涂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具体步骤为:
a 基底的处理:将基底依次用不同极性大小的溶剂清洗,再经过H2O2和H2SO4的混合溶液处理,使基底的表面带有一层硅羟基;然后将羟基化的基底放入溶有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的异丙醇溶剂中,使基底终端氨基化;最后将氨基化的基底放入盐酸中浸泡30 ~60 s,使基底表面带上正电荷;所述的基底为玻璃或石英;
b 核壳结构的制备:将碳球分散在极性溶液中,超声15~30 min,往分散液中添加催化剂,再逐滴加入溶有硅酸酯的极性溶液,搅拌,最后通过离心分离出沉淀,依次用极性溶液,纯净水清洗;所述的催化剂为氨水;
c微纳结构的组装:取核壳结构纳米粒子分散在纯净水中,超声15~30 min配成浓度为0.5 ~2 g/L的无机纳米粒子溶液,再将带有正电荷的基底浸泡在无机纳米粒子溶液中5~15 min,取出后用纯净水清洗,吹干,从而完成微纳结构在基底上的层状组装;
d涂层的热处理:将通过步骤c获得的制备有微纳复合结构涂层的基底放入马弗炉中在400 ~ 600℃温度下加热1~3 h,除去核壳结构中的碳核,并且提高涂层的稳定性;
e 疏水物质的修饰:将步骤d获得的基底再在60℃~100℃条件下进行化学气相沉淀,将含疏水链的分子修饰在涂层表面,从而在基底上得到透明超疏水自清洁涂层。
本发明所述的用于清洗的不同极性大小的溶剂为丙酮、乙醇或纯净水。
本发明所述的带有负电荷的无机纳米粒子为Carbon/SiO2, 粒径大小在180~230 nm 之间。
本发明所述的硅酸酯为正硅酸四乙酯。
本发明所述的含疏水链的分子为全氟辛基三氯硅烷或全氟癸基三氯硅烷。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点在于:
工艺简单,原料易得,成本低; 制备的透明超疏水,接触角大于150°,滚动角小于5°,具有良好的自清洁性; 制备的超疏水玻璃,具有良好的可见光透过性,平均可见光透过率高达90%。适用于汽车,挡风玻璃,透镜,建筑物的窗玻璃等场合。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所得涂层表面高/低倍场发射扫描电镜图。
图2为实施例1所得carbon/silica 颗粒的高/低倍透射电镜图。
图3为实施例1所得空心二氧化硅小球的高/低倍透射电镜图。
图4为实施例1所得透明超疏水玻璃接触角和滑动角。
图5为实施例1所得自组装一次透明超疏水玻璃透过率与自组装五次透明超疏水玻璃透过率。
图6为实施例1所得透明超疏水玻璃实物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1)基底的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2693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