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助作物生长地膜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26708.X | 申请日: | 2012-07-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1856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22 |
发明(设计)人: | 谢桂林;王保忠;赵奎军;程波;谢桐音;谢德顺;谢天正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熟南师大发展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G13/02 | 分类号: | A01G13/02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汪旭东 |
地址: | 215500 江苏省苏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作物 生长 地膜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助作物生长地膜,农业种植技术领域,特别是助作物生长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农民应用公知塑料地膜在种植农作物或蔬菜等等植物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所用塑料地膜单层、白色、较薄,一般为一次性使用,且存留在土壤中,其被分解的速度极慢,故可造成较大浪费和潜在的环境污染。同时,公知地膜只是将土壤与空气隔开,在保持水分不被散失出去,能够保持膜下的温度相对较高,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较为适宜的生长条件,在植物生长的早期,比如育苗阶段用途较大,但到了后期,对植物生长的用途就微乎其微了。怎样让塑料地膜发挥较好的助长效果,不对环境造成污染还可重复利用急需解决的一个重大难题?所以发明一种可反复利用又对植物生长有较大促进作用的助作物生长地膜是必要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塑料地膜能够发挥较好的助长效果,不对环境造成污染还可重复利用的难题,一种助作物生长地膜,该助作物生长地膜为黑色的聚乙烯塑料制成,利用双层塑料间充填的水分蓄积太阳能量,为植物生长提供较为适宜的生长条件,达到发挥较好的助长作用的目的。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助作物生长地膜由上膜、下膜组成,,朝向空中的是上膜,主要功能为吸收太阳光,朝向土壤是下膜,主要功能为将水中蓄积的热量传向膜下的土壤中,助作物生长地膜材料为黑色的聚乙烯塑料,上膜和下膜之间为膜腔,主要用于盛放吸收蓄积太阳能的水,进水孔为上膜上面的圆形小孔。
本发明的进一步技术方案为上膜助作物生长地膜助作物生长地膜厚度为1毫米。
本发明的进一步技术方案为下膜助作物生长地膜助作物生长地膜厚度为0.5毫米。
本发明的进一步技术方案为膜腔有规则排列的膜间支柱,膜间支柱横截面为圆形,与上膜和下膜相连的圆形直径为1厘米,膜间支柱中间圆形横截面的直径为0.5厘米,整个膜间支柱由塑料模密封形成。
本发明的进一步技术方案为进水孔助作物生长地膜助作物生长地膜直径为2-5厘米,便于向膜内充灌水分时,灌水用的管子伸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助作物生长地膜采用较厚的隔热性能较好的双层黑色塑料为材料,将种植土壤与空气较好隔离开来,保证了土壤中的水分不会因为蒸发而过多蒸发到空气中,保证了土壤的墒情。双层塑料膜之间充填上水分,可以蓄积较多的太阳能量,为地表土壤提供较多的热量,延长了植物生长的时间,为植物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生长条件,进而大大促进了植物的生长发育。助作物生长地膜制作简单,可操作性强,成本低廉,效果明显。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上膜,2.膜腔,3.下膜,4.膜间支柱,5.进水孔。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一种助作物生长地膜由上膜1、下膜3组成,,朝向空中的是上膜1,朝向土壤是下膜3,其特征是助作物生长地膜材料为黑色的聚乙烯塑料,上膜1和下膜3之间为膜腔2,进水孔5为上膜1上面的圆形小孔。
实施例二,对实施例一进一步限定上膜1厚度为1毫米。
实施例三,对实施例一进一步限定下膜3厚度为0.5毫米。
实施例四,对实施例一进一步限定膜腔2有规则排列的膜间支柱4,膜间支柱4横截面为圆形,与上膜1和下膜3相连的圆形直径为1厘米,膜间支柱4中间圆形横截面的直径为0.5厘米,整个膜间支柱4由塑料模密封形成。
实施例五,对实施例一进一步限定进水孔5直径为2-5厘米。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其等效物界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熟南师大发展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常熟南师大发展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2670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负压毛细原理的水体重金属离子吸附装置
- 下一篇:近中温太阳能平板集热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