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金属挤压机的挤压轴无效
申请号: | 201210205807.X | 申请日: | 2012-06-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9909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03 |
发明(设计)人: | 潘河;王玲玲;吉继甄 | 申请(专利权)人: | 太原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C25/04 | 分类号: | B21C25/04;B21C29/04 |
代理公司: | 隆天国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72003 | 代理人: | 冯志云;吕俊清 |
地址: | 030024 山***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金属 挤压 压轴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挤压机设备,特别涉及一种反向挤压式的金属挤压机的挤压轴。
背景技术
挤压轴是挤压机众多挤压工具中的重要且基础的组成部分,其结构设计很关键。而一般反向金属挤压机的挤压轴为长圆柱形,其一端固定安装一堵头,利用该堵头在挤压机运作时封闭挤压筒一端,且一般以挤压筒的另一端为挤压作业和出料区。其中,挤压轴作为基础挤压工具,不需要经常更换,堵头的形式则需根据工艺要求与挤压筒相配,不同规格形式的挤压筒需要更换不同规格形式的堵头,所以堵头根据生产需要和其自身寿命的原因,可能就要经常更换。而目前缺少一种挤压轴和堵头既能快速更换又能牢固连接的连接结构。另外,根据一般反向金属挤压机的工艺要求,堵头在工作时,还需要一定的温度,而目前的堵头缺少必要的加热措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旨在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提供一种金属挤压机的挤压轴,该挤压轴和堵头能牢固连接且还能快速更换。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金属挤压机的挤压轴,具有挤压杆及连接于所述挤压杆一端的堵头,其中,所述挤压杆中心形成有轴向内孔,该内孔贯穿所述挤压杆两端,有一个拉杆穿设于所述挤压杆的内孔,所述拉杆前端和所述堵头连接,而所述拉杆后端则穿过该挤压杆固定于该挤压杆另一端,通过所述拉杆将所述挤压杆及堵头连接。
根据上述构思,所述挤压杆另一端设有一个与内孔连通并能容置紧固件的嵌槽,所述紧固件紧固于所述拉杆后端。
根据上述构思,所述堵头对应所述挤压杆一面形成一个固定槽,所述挤压杆的一端适配于该固定槽。
根据上述构思,所述拉杆前端与所述堵头螺接组装,所述紧固件与所述拉杆后端也为螺接组装。
根据上述构思,所述堵头具有加热装置。
根据上述构思,所述加热装置为数个电加热管;所述堵头为圆柱形,在所述堵头外圆表面顺圆周方向设有数个安装所述电加热管的沟槽。
根据上述构思,还有一个固定支架安装在所述堵头外侧,罩住所述堵头的后端面和外圆表面。
根据上述构思,所述固定支架和所述堵头之间形成有间隙层,在间隙层中设有隔热材料。
根据上述构思,还有一个温度传感器安装在固定支架上,所述传感器的测温头穿过所述固定支架及隔热材料测量所述堵头的温度。
根据上述构思,所述加热装置的每个电加热管均呈环形,且两端有并列向外的接线端子,还有一个接线盒安装固定在所述固定支架上,前述电加热管的接线端子均插接于该接线盒进行电连接。
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给出的这种轴向上的长拉杆能更好的保证堵头与该挤压杆的共轴性;拆卸时,只需将所述拉杆的后端解除紧固,便可将挤压杆与堵头快速分离;并且能保证挤压杆和堵头接触良好,在工作时不会出现松脱现象。所述堵头内还具有加热装置,能满足反向金属挤压作业中对温度的要求;并且加热装置中每个电加热管都是独立并联于接线盒,如此,可大大提高可加热功率,相对于传统的串接缠绕式电加热管,即便单个电加热管故障,也不会影响其它电加热管的工作,大大减少了维护及更换成本。同时,外层的保温设计能提高加热效率,减少能源消耗。以及,在堵头设温度传感器可更好的实现系统的闭环控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挤压轴连接形式的剖视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堵头外形半剖视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加热装置外形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挤压杆、12内孔、13嵌槽、2挤压梁、3拉杆、31紧固件、32后端、33前端、4堵头、41固定槽、42接部、43沟槽、44安装孔、5温度传感器、6隔热材料、7固定支架、71端面、72侧面、8接线盒、9螺钉、10加热装置、101电加热管、102支架、103接线端子。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发明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例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发明能够在不同的实施例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发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太原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太原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0580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