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考虑锚链与土体作用的深海锚固基础承载力计算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82682.3 | 申请日: | 2012-06-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0830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03 |
发明(设计)人: | 李飒;吴蕴洲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19/00 | 分类号: | G06F19/00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程毓英 |
地址: | 300072***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考虑 锚链 作用 深海 锚固 基础 承载力 计算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海上锚固基础系泊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深海锚固基础承载力计算方法。
背景技术
当下时代和未来一段可预料的时间里,石油资源依然作为主要能源,但陆上石油资源可开采量日益减少,因此,向海上寻求石油资源的速度日益加快,特别是深海石油的开采越来越多。但是深海作业条件较为复杂,不确定性较多。深海石油平台在作业过程中,往往需要对其进行锚固。锚固方式以采用锚链或者系泊缆将海上平台锚固为主。通过锚固可以增加上部结构的稳定性,加强其对复杂工况的适应性。锚固主要是需要锚链将上部结构系泊于锚固基础。锚链需在海洋土体中有一定埋深。因此研究锚链的力学性能及其与海洋土体的相互作用及其对最终承载力的影响就显得十分重要。
对于锚链自身的力学性能,之前一般使用悬链线方程(一种计算锚链力学响应的方程)来计算锚链受力响应的情况,对于锚链与土体相互作用关系,采用过模型试验和理论分析的办法对其进行模拟和计算。但是进行上述实验所需成本很高,且实验所取得的数据有限,不能反映土性变化对这一过程的影响。且试验的可重复性难度很大。由于土与锚链相互作用的复杂性,理论计算方式存在较明显的缺陷,不便于结果的实际应用,且输出的结果不易于直观显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能够有效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和可行性,评价深海锚固基础的稳定性的深海锚固基础承载力计算方法。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考虑锚链与土体作用的深海锚固基础承载力计算方法:
1)将锚固系统分解为锚链与土体相互作用体系及吸力锚与土体相互作用体系,首先求解锚链与土体的响应并确定锚固位置处的反力,根据悬链线方程获得锚链初始形态方程,建立锚链线深入土体中的初始状态模型;
2)建立锚链与土的相互接触体系:根据锚链线深入土体中的初始状态模型,做出土体与锚链的摩擦接触界面,建立二者之间的摩擦接触,并限制锚链在土体之中的位移,待建立好该摩擦接触之后,在锚链出土端施加荷载;
3)锚链深入土体之后,存在出土端和土层之中的锚固端,不断调整出土端的荷载值,提取相应的锚固端的荷载响应值,确定出土端的荷载和锚固端荷载的关系。
4)在仿真数值模拟界面时,考虑锚链深入土体之后,影响土体原始的自重应力场并且产生锚链影响之后的应力场,建立吸力锚与如上之土体的相互作用之模型关系,在吸力锚的锚固位置不断施加荷载,同时提取得到吸力锚的位移值,据此,绘制吸力锚的P S曲线,即力和位移的关系曲线,通过该曲线,可以得到吸力锚的破坏荷载,亦即锚固位置处的荷载的极限值;
5)根据第三步得到的出土端力值和锚固端力值的关系曲线,确定对应的出土端的荷载值,即为此种工况条件下的锚固极限荷载。
本发明使用数值模拟方法来研究海上锚链锚固的力学响应,得到深海锚固基础与海洋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从清楚直接的反应锚链入土后其与土体间的力学响应。并可以通过此方法能够更加准确的确定通过锚链(系泊缆)锚固于吸力锚的作业状态在不同土性作业条件下的极限承载力。
具体实施方案
本发明采用数值模拟的方式来模拟锚链的力学性能及其与土体的相互作用机理,提出了一套模拟锚链与土相互作用的模拟方法。在数值模拟界面中,将土体—锚链和锚固基础三者进行拆分处理,该方法需对锚链和土体进行建模分析,锚链深入土体,与土体存在摩擦响应,这就需要在界面中做出土体与锚链的摩擦接触界面,使二者进行有效的摩擦契合。在数值模拟中,采用接触的方式建立摩擦接触界面,建立二者的相互影响关系。进而求解受荷后锚链与土体相互作用的力学响应,求取深海锚固基础承载力。
在此锚固基础以吸力锚形式为例。具体方法如下:
1.将锚固系统分解为锚链与土体相互作用体系及吸力锚与土体相互作用体系,首先求解锚链与土体的响应并确定锚固位置处的反力,根据悬链线方程获得锚链初始形态方程,建立锚链线深入土体中的初始状态模型。
2.建立锚链与土的相互接触体系。锚链深入土体,与土体存在摩擦响应,这就需要在界面中做出土体与锚链的摩擦接触界面,使二者进行有效的摩擦作用。这一步是确定承载力中较为重要的一步,建立好锚链与土体模型之后,建立二者之间的摩擦接触,并限制锚链在土体之中的位移,待建立好该摩擦接触之后,在锚链出土端施加荷载。
3.锚链深入土体之后,存在出土端和土层之中的锚固端,在第2步骤之后,提取相应的锚固端的荷载响应值,并且不断调整出土端的荷载值,相应提取锚固端的荷载值,藉此确定出土端的荷载和锚固端荷载的关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未经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8268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G06F 电数字数据处理
G06F19-00 专门适用于特定应用的数字计算或数据处理的设备或方法
G06F19-10 .生物信息学,即计算分子生物学中的遗传或蛋白质相关的数据处理方法或系统
G06F19-12 ..用于系统生物学的建模或仿真,例如:概率模型或动态模型,遗传基因管理网络,蛋白质交互作用网络或新陈代谢作用网络
G06F19-14 ..用于发展或进化的,例如:进化的保存区域决定或进化树结构
G06F19-16 ..用于分子结构的,例如:结构排序,结构或功能关系,蛋白质折叠,结构域拓扑,用结构数据的药靶,涉及二维或三维结构的
G06F19-18 ..用于功能性基因组学或蛋白质组学的,例如:基因型–表型关联,不均衡连接,种群遗传学,结合位置鉴定,变异发生,基因型或染色体组的注释,蛋白质相互作用或蛋白质核酸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