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动变速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81104.8 | 申请日: | 2012-06-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179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12 |
发明(设计)人: | 小栗和夫;渡边坚一;漆畑隆义 | 申请(专利权)人: | 加特可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16H3/44 | 分类号: | F16H3/44;F16H57/02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张劲松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变速器 | ||
1.一种自动变速器,具备:
拉维瑙式行星齿轮,其具有:前太阳齿轮、后太阳齿轮、齿圈、与所述前太阳齿轮和所述齿圈啮合的长小齿轮、与所述后太阳齿轮和所述长小齿轮啮合的短小齿轮、可旋转地支承所述长小齿轮和所述短小齿轮的共用行星齿轮架;
输入部件,其输入驱动源的旋转;
第一摩擦联接元件,其选择性地连结所述输入部件和所述前太阳齿轮;
第二摩擦联接元件,其选择性地连结所述输入部件和所述共用行星齿轮架;
第三摩擦联接元件,其选择性地将所述后太阳齿轮固定于自动变速箱;
第四摩擦联接元件,其选择性地将所述前太阳齿轮固定于自动变速箱;
第五摩擦联接元件,其选择性地将所述共用行星齿轮架固定于自动变速箱;
输出部件,其与所述齿圈始终连结,
通过将所述五个摩擦联接元件中的两个元件同时联接的联接组合来实现前进4速及后退1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拉维瑙式行星齿轮的一侧配置所述输出部件,
在所述输出部件的另一侧配置所述第一摩擦联接元件、所述第二摩擦联接元件、所述第三摩擦联接元件、所述第四摩擦联接元件、所述第五摩擦联接元件,
并具备:
第一轮毂部件,其在外周侧配置有所述第二摩擦联接元件,并与所述共用行星齿轮架的所述一侧端部的第一载板连结;
第二轮毂部件,其在外周侧配置有所述第五摩擦联接元件,并与所述共用行星齿轮架的所述另一侧端部的第二载板连结;
隔壁部件,其与自动变速箱共同形成收纳所述拉维瑙式行星齿轮及所述各摩擦联接元件的变速器室,
所述输出部件支承于从所述隔壁部件向轴方向的所述另一侧延伸的圆筒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入部件设于所述拉维瑙式行星齿轮的内周侧,
所述第一轮毂部件通过所述输入部件的外周侧与所述第一载板连结,
并具备:
第一鼓部件,其与所述输入部件连结,并在内周侧配置有所述第二摩擦联接元件,且在与该第二摩擦联接元件沿径方向重叠的位置的外周侧配置有所述第一摩擦联接元件;
第二鼓部件,其在内周侧配置有所述第一摩擦联接元件,并通过所述第一轮毂部件的外周侧及所述后太阳齿轮的内周侧与所述前太阳齿轮连结;
第三轮毂部件,其在外周侧配置有所述第三摩擦联接元件,并通过所述第二鼓部件的外周与所述后太阳齿轮连结;
第四轮毂部件,其在外周侧配置有所述第四摩擦联接元件,并在所述第二鼓部件的与所述第一摩擦联接元件相比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二鼓部件连结,
所述第二轮毂部件设于所述第三轮毂部件的外周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摩擦联接元件配置于与所述第二摩擦联接元件沿径方向重叠的位置的外周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加特可株式会社,未经加特可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81104.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