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颗粒制剂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74820.3 | 申请日: | 2012-05-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0573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05 |
发明(设计)人: | 小西达也;浅利大介;宍户卓矢;冈崎有道;堀光彦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A61K9/16 | 分类号: | A61K9/16;A61K47/30;A61K47/38;A61K47/02;A61K47/04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李茂家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颗粒 制剂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颗粒制剂及颗粒制剂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在药物固体制剂中为了控制药物的溶出特性等,添加结合剂、赋形剂等对药物原末进行造粒,或者用水不溶性的包覆物质将药物原末包覆。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使用颗粒包衣·造粒装置、用水不溶性高分子进行了包衣的药物包衣颗粒及其制造方法,相对于药物重量使用0.1~2%的水不溶性高分子,制剂粒径为17μm。
另外,例如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在用乙基纤维素或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包覆了药物的包覆层中含有1~5%的氧化钛、制成制剂颗粒200~300μm。
另外,例如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用羟丙基纤维素(HPC)、乙基纤维素将药物包覆,使用滑石、二氧化硅等,制剂粒径为161μm。
另外,例如专利文献4中公开了熔融混合有药物、高分子化合物(乙基纤维素和HPMCAS)、硬脂酸及乙醇的缓释性细粒制剂。专利文献4虽未对制剂粒径进行记载,但通过常规方法制造的细粒剂通常约为90μm以上。
另外,例如专利文献5中公开了用脂质成分和高分子化合物对含药物颗粒(粒径50~250μm)进行了包覆的颗粒制剂,实施例4公开了对含有甲基丙烯酸共聚物(Eudragit L)2%、硬脂酸10%的甲醇溶液进行喷雾,包衣有含药物颗粒的包覆药物颗粒。
但是,一般来说,药物随着粒径减小则表面积增大,因此在对含药物颗粒进行微细化的同时、控制药物的溶出(特别是抑制溶出、掩盖苦味)是非常困难的。
喷雾干燥法作为可简便且高效地进行颗粒化、粉末化的方法被广泛利用。但是,以控制药物溶出为目的的药物的包衣中多利用流动层包衣。作为其理由可举出在喷雾干燥法中难以使包衣膜充分地具有厚度,因此无法获得药物的溶出被高度控制的包覆颗粒制剂。
作为利用了喷雾干燥法的药物的包衣技术,例如专利文献6中公开了利用喷雾干燥法制造单层包覆结构的抑制了苦味的药物颗粒。
但是,专利文献6并未公开使用了喷雾干燥法的多层包衣方法,作为药物的溶出特性的控制方法并不充分。
另外,例如专利文献7中公开了使用不同喷嘴在喷雾干燥器中使含药物的高分子溶液和防凝集剂的水溶液喷雾接触,利用防凝集剂进行了薄膜包覆的含药物颗粒制剂的制造方法。
但是,专利文献7公开的方法由于同时从2根喷嘴喷雾不同组成的溶液,因而具有难以制造稳定品质的制品的问题,由于具有2根喷嘴的特殊结构,还具有设备变得昂贵、使用后的清扫或维护费时和费成本的问题。
进而,专利文献7并未公开不使用从不同喷嘴中同时喷雾2种喷雾液的复杂方法、而利用喷雾干燥法简便地制造高度地控制了药物溶出的多层包衣颗粒制剂的方法。
另外,例如专利文献8中公开了在裸颗粒上包覆有第1肠溶性层及第2肠溶性层的肠溶性颗粒剂。
但是,专利文献8所公开的肠溶性颗粒剂的制造方法并非是喷雾干燥法而是利用流动造粒法的包衣方法,作为第1肠溶性层及第2肠溶性层的包衣聚合物使用水分散乳液聚合物,纤维素系肠溶性聚合物(HPMCAS)分别被用于第一层、第二层(第二层中使用的HPMCAS的溶解pH低于第一层中使用的HPMCAS的溶解pH)。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013480号公报
专利文献2:专利第331744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8-81448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09-020663号公报
专利文献5:专利第3247511号公报
专利文献6:专利第3415835号公报
专利文献7:专利第3205884号公报
专利文献8:日本特开2007-33210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鉴于所述事实,其课题在于提供颗粒制剂及颗粒制剂的制造方法,其为即便是平均粒径小时、也可有效控制药物的溶出特性的颗粒制剂及高度控制了药物的溶出的颗粒制剂的制造方法,其并未使用从不同喷嘴同时将2种喷雾液喷雾的复杂方法,而是利用喷雾干燥法简便地制造将药物颗粒多层包衣的颗粒制剂的颗粒制剂的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东电工株式会社,未经日东电工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7482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