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弹性底漆及其制备方法和喷涂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210167555.6 | 申请日: | 2012-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507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8 |
发明(设计)人: | 崔静娜;左永利;韦思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D175/06 | 分类号: | C09D175/06;C09D7/12;B05D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18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弹性 底漆 及其 制备 方法 喷涂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涂料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弹性底漆及其制备方法和喷涂方法。
背景技术
为了提高塑胶材料如PC、ABS等的强度、刚性及耐温性能,现在经常将玻璃纤维及其制品作为增强材料,以合成树脂作基体材料,生成复合材料。但是其附着力很差。
如中国专利CN101250362公开了一种紫外灯固化灯罩镀膜底漆,针对的是玻璃纤维增强的塑料的镀膜附着力差的问题,采用的方法是在塑胶中先做一层底漆。该底漆的重量百分组成为:酚醛环氧丙烯酸酯10-40wt%、二官能脂肪族聚氨酯丙烯酸酯5-20wt%,大分子的纯丙树脂20-40wt%,高官能丙烯酸酯5-30wt%,单管能丙烯酸酯5-30wt%,附着力促进剂树脂5-10wt%,光引发剂1-5wt%,稀释剂20-60wt%,助剂0.01-1wt%。该底漆层虽然能使其附着力增强,但是塑胶在烘烤过程中,由于塑胶本身与玻璃纤维的热膨胀系数不同,会在表面产生微小的变化,对塑胶本省无影响,但会使其表面涂覆的保护涂层表面产生橘皮。橘皮满足不了电子产品对涂料的外观要求,限制了其在外观质量要求较高的场合的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现有的塑胶材料用涂料在烘烤过程中表面产生橘皮,形成其外观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在烘烤过程中不产生橘皮的塑胶材料用底漆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弹性底漆,该底漆包括主漆、固化剂和稀释剂;所述主漆包括弹性树脂、催干剂、流平剂和溶剂;以主漆的总重量为基准,所述弹性树脂的含量为28-70wt%,所述催干剂的含量为0.1-1wt%,所述流平助剂的含量为0.05-5wt%,所述溶剂的含量为25-70wt%。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本发明所述的底漆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弹性树脂、催干剂、流平剂和溶剂在高速分散机下低速搅拌得到主漆;
S2、向分散机中加入稀释剂,高速分散机下低速搅拌;
S3、调配油漆,按照主漆、固化剂和稀释剂的重量比调配油漆,用300目过滤布过滤掉杂质、脏污,待喷涂。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喷涂底漆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调整底漆的粘度为8-12s;
S2、将底漆喷涂在待喷涂件表面,其中喷涂的压缩空气压力为0.4-0.8MPa,漆液流量为0.8-1.3ml/s,雾化喷幅为15°-30°;
其中,所述底漆为本发明所述的底漆。
本发明的底漆中含有弹性树脂,该弹性树脂可以对添加玻璃纤维的塑胶材料进行保护,利用其柔韧性弥补添加玻璃纤维的复合材料内部的不平衡收缩,从而达到油漆表面平整,没有橘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弹性底漆,该底漆包括主漆、固化剂和稀释剂;所述主漆包括弹性树脂、催干剂、流平剂和溶剂;以主漆的总重量为基准,所述弹性树脂的含量为28-70wt%,所述催干剂的含量为0.1-1wt%,所述流平助剂的含量为0.05-5wt%,所述溶剂的含量为25-70wt%。
根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底漆,为了使油漆的施工性比较好,外观佳,优选地,所述主漆、固化剂和稀释剂的重量比为10:1-2.5:1-4。更优选为10:1.5-2.5:2-3。
根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底漆,优选地,所述弹性树脂为羟基线性聚酯树脂。可以选用Bayer 1652,日本大成TX3100、TX354、台湾三诚A-180等,优选为Bayer 1652、台湾三诚A-180;用量为总量的29-70wt%,更优选情况下,用量为总量的40-60wt%。
根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底漆,优选地,所述催干剂为有机锡催干剂和/或有机铋催干剂。可以选用美国气体的T-12有机锡催干剂,或ALLCHEM 360有机铋催化剂,优选为ALLCHEM 360有机铋催化剂;用量为总量的0.1-1wt%,更优选情况下,用量为总量的0.2-0.4wt%。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6755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