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轮机冷端优化和余热利用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65989.2 | 申请日: | 2012-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050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03 |
发明(设计)人: | 陆涛;高霞;王连声;姜媛媛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电龙源电力技术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K17/02 | 分类号: | F01K1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五洲洋和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87 | 代理人: | 刘春成;温泉 |
地址: | 100039 北京市海淀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轮机 优化 余热 利用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轮机冷端优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轮机冷端优化和余热利用系统。
背景技术
空冷汽轮机组在投产运行后,由于主机热耗率增大、空冷换热能力降低、环境风速大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夏季运行时,汽轮机排汽不能够完全冷却,造成背压增高机组出力下降,机组的“不满发小时数”增加。而在冬季,汽轮机排汽带有的低品位热值又被白白地浪费。因此,电厂机组无论在冬季和夏季都有一定程度的利益损失。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轮机冷端优化和余热利用系统,以解决现有机组在夏季和冬季存在利益损失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的汽轮机冷端优化和余热利用系统包括:湿冷凝汽器、机械通风冷却塔和二级加热器;所述湿冷凝汽器水侧出口和入口分别管道连接于所述机械通风冷却塔的循环冷却水入口和循环冷却水出口,同时,所述湿冷凝汽器水侧出口管道连接于所述二级加热器的水侧入口,所述湿冷凝汽器水侧入口还设有用于输入热网水的管道接口;所述湿冷凝汽器的气侧入口连接有第一阀门,控制乏汽的输入,在所述机械通风冷却塔的所述循环冷却水入口与所述湿冷凝汽器的水侧出口之间的管道上连接设置有循环水泵,为循环冷却水的流动提供动力。
根据上述汽轮机冷端优化和余热利用系统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其中,所述第一阀门为蝶阀。
根据上述汽轮机冷端优化和余热利用系统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其中,所述二级加热器为汽水换热器,所述二级加热器通过管道输入汽轮机抽汽的高温蒸汽作为加热气源,热交换后,再通过管道输出高温疏水。
根据上述汽轮机冷端优化和余热利用系统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其中,所述湿冷凝汽器的乏汽入口还连接有膨胀节,所述膨胀节与所述第一阀门串联在所述湿冷凝汽器的乏汽入口处。
根据上述汽轮机冷端优化和余热利用系统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其中,连接于所述湿冷凝汽器水侧入口和所述机械通风冷却塔的循环冷却水出口之间的管道上设有第二阀门。
根据上述汽轮机冷端优化和余热利用系统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其中,连接于所述湿冷凝汽器水侧出口和所述二级加热器的水侧入口之间的管道上设有第三阀门。
根据上述汽轮机冷端优化和余热利用系统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其中,所述湿冷凝汽器的水侧出口通过管道连接到热井。
根据上述汽轮机冷端优化和余热利用系统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其中,所述二级加热器的水侧出口连接有尖峰加热器。
本发明针对空冷岛系统一次性提出汽轮机冷端解决方案,优化、整合冬、夏季两套系统为一套汽机冷端综合装置,可以提高公共系统设备利用率,达到综合高效、节约资源和提高效益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原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示意性的示出了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原理结构,如图所示,本优选实施例包括湿冷凝汽器2、机械通风冷却塔1和二级加热器3。湿冷凝汽器2的水侧出口和入口分别通过管道14、13连接于机械通风冷却塔1的循环冷却水入口和循环冷却水出口,这样在夏季,湿冷凝汽器2、管道14和13、机械通风冷却塔1组成一个用于冷却的循环冷却水系统。同时,湿冷凝汽器2的水侧出口通过管道34连接于二级加热器3的入口,湿冷凝汽器2的水侧入口还连接一个用于输入热网水的管道23。为了控制乏汽,连接于湿冷凝汽器2的乏汽入口的管道21上设有阀门212(第一阀门)。
在图1中,管道11、12分别为机械通风冷却塔1的空气输入和输出管道。管道21、22分别为向湿冷凝汽器2输入乏汽的管道和湿冷冷凝器2输出凝结水(可以输送至热井)的管道。管道31、32分别为向二级加热器3输入高温蒸汽的管道和二级加热器输出高温疏水的管道。另外,在机械通风冷却塔1的循环冷却水入口与湿冷凝汽器2的水侧出口之间的管道14上连接设置有循环水泵,为循环冷却水的流动提供动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电龙源电力技术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国电龙源电力技术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6598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