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生物化学发光检测的微流控芯片及其制作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63571.8 | 申请日: | 2012-05-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887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21 |
发明(设计)人: | 张武明;李振煜;王酉;叶杭庆;李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1/76 | 分类号: | G01N21/76;B01L3/00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10058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生物化学 发光 检测 微流控 芯片 及其 制作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化检测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用于生物化学发光检测的微流控芯片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在化学和生命科学的研究中,荧光(Fluorescence)和化学发光是应用最为广泛的高灵敏度定量检测方法之一。由于荧光基团的光子能量吸收效率高,分子中的受激荧光基团可以释放大量的光能,产生较高强度的光信号,因而,对样品的预处理简单,检测方便。但是,由于受激样品本身含有复杂的背景荧光基团,会产生非特异的激发荧光,激发光源复杂的光谱会干扰荧光的光探测器检测,因而,需要有各种滤光装置才能保证样品测量的质量。不同于荧光,生物化学发光是一种特异性生化反应促发的自发光,不需要外部光源的激发,因而,具有背景噪声小、响应迅速和检测阈值低等优点。化学发光 (Chemiluminescence)是它主要是依据待测物与具有特异性试剂混合产生发光物而表明待测物的存在和浓度,生物发光(bioluminescence)则是依靠存在于萤火虫和发光细菌等生物体内的酶,催化特异性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发光而表明待测物的存在和浓度。生物化学发光检测正是利用了上述反应体系中待测物浓度与发光强度在一定条件下呈定量关系的特性,通过检测体系发光强度确定待测物含量。这已经成为较常用的高灵敏度生物化学分析方法。
近20年发展起来的微流控技术,以其集成化、微量化、分析速度快、准确度高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生化检测、医学研究、环境监测等领域。微流控芯片可在一片芯片上完成进样、混合、反应、检测等多个溶液操控步骤,也可以在一片芯片上实现多个液体流路通道的立体结构,进行多个样品的高通量检测。将微流控芯片技术与生物化学发光检测技术相结合,解决多种试剂的传导、混合等步骤的一体化操控建立发光体系;将微流控芯片技术与光电检测技术相结合,利用光电二极管、光电耦合器(CCD)、光电倍增管等检测器件实现稳定和高灵敏度原位光电检测,以期在保证检测灵敏度的前提下,提高生物化学发光检测的通用性和便捷性,减少试剂消耗和提高检测速度,是目前微流控芯片技术的重要研究和技术开发方向。
目前,文献报道的与发光检测有关的微流控芯片存在着以下一些缺点:1、依赖显微镜平台或透镜和滤光片组成的复杂光路:如申请号为200910114403.8的中国专利公开的微流控芯片化学发光测定人单个血红细胞内物质的方法和申请号为201110153526.X的中国专利公开的生物芯片荧光微光谱检测装置及制作方法; 2、流路结构单一,进样未经充分混合从而导致反应效率较低,无法达到最大发光强度:如申请号为200910154432.7的中国专利公开的毛细管电泳分离和化学发光检测的微流控芯片;3、发光区域全透明,不同方向的散射光没有被充分利用,光检测效率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为了解决目前与发光检测有关的微流控芯片存在的上述三个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用于生物化学发光检测的微流控芯片,本发明的微流控芯片通过改善溶液混合程度提高生物化学反应发光强度,改善光学设计提高光检测效率,从而提高生物化学发光检测的操作便捷性和检测灵敏度。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生物化学发光检测的微流控芯片的制作方法,本发明的芯片制作方法简单,操作方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6357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