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牵引钩以及该牵引钩的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48877.6 | 申请日: | 2012-05-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8723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1 |
发明(设计)人: | 久保田达夫 | 申请(专利权)人: | 理研精工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D1/00 | 分类号: | B60D1/00;B23P1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党晓林;王小东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牵引 以及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适合在将海上运输的汽车固定于船体时使用的牵引钩以及该牵引钩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将汽车装载于运输船进行运送时,为了不使汽车由于运输船在海上强烈的摇晃和振动而移动并与船体、其它的汽车或货物磕碰而损坏或产生伤痕,在汽车车体的保险杠加强件的部分安装牵引钩,将牵引用钢缆的一端部安装于该牵引钩,将此钢缆的另一端部固定在船体上。在现有技术中,这种牵引钩如下述专利文献1的图8中记载的那样进行制造。
专利文献1:WO2008-129860号公报
即,根据所述专利文献1,以往的牵引钩通过如下方法来制造其原型:将圆棒切断为预定长度而制成成型素材,所述圆棒由碳素钢或铬钼钢等特殊钢构成,将此成型素材加热到1200度以上后,通过锻造装置一口气对包含有钩部与轴部的全体进行热锻,使用压床除去产生的飞边。
但是,利用所述以往众所周知的制造方法制造出的牵引钩不但单价高,而且经过长期反复使用后容易产生变形或龟裂,其耐久性也存在问题。另外,现有技术中,为了一口气对成型素材全体进行热锻,成型素材的直径必须比实际牵引钩的直径粗,同时,在切取此成型素材时的长度上也需要适当留长,故产生了从一根圆棒得到的成型素材的数量也有浪费的问题。另外,根据以往的牵引钩的制造方法,还存在如果不使用高品质的成型素材就很难得到品质稳定的牵引钩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牵引钩以及此牵引钩的制造方法:相比基于以往众所周知的技术的牵引钩,所述牵引钩具有更高的耐久性并且制造成本更为低廉。
为了达成所述目的,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用于将被运输体固定于运输体的牵引钩中,仅对该牵引钩的钩部或从钩部到颈部的部分进行热锻。
另外,本发明的另一个特征为,在制造用于将被运输体固定于运输体的牵引钩时,将成型素材加热到适合锻造的温度,并仅对钩部或钩部与颈部的部分进行热锻。
此外,本发明的另一个特征为,在制造所述牵引钩时,使用如下素材作为该牵引钩的成型素材:该素材通过使用直径与作为完成品的牵引钩的直径相同的特殊钢,并将其长度切断成短于作为完成品的牵引钩的长度而形成。
此外,本发明的另一个特征为,在制造所述牵引钩时,将成型素材加热到适合锻造的温度,仅对钩部或钩部与颈部的部分进行热锻,并且在热锻结束后整体进行淬火和回火的热处理。
本发明的另一特征为,所述被运输体为汽车。
本发明的另一特征为,所述运输体为运输船。
本发明以上述方式构成,故热锻部分为钩部,其它部分没有被锻造,因此,成型素材的直径可以不留出通过锻造而压延的锻造裕量(鍛造広),因此可以使用成型素材的直径小的材料,由此可以达到节约材料的目的。另外,在从由碳素钢或铬钼钢等特殊钢构成的圆棒上切取成型素材时,也可以不留出轴方向的锻造裕量,因此,能够使用比现有技术更短的成型素材,由此同样可以节约材料。另外,对于耐久性,能够提供与以往的产品相比耐久性大幅提升的牵引钩,而且对于成型素材,即使不使用高品质成型素材,而是使用例如进口特殊钢,也能够制造出品质恒定且具有稳定耐久性的牵引钩。另外,对于模具,由于其在锻造中使用的部分可以很小,因此还可以减轻对模具的维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涉及的牵引钩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涉及的牵引钩的使用例的立体图。
图3是对本发明涉及的牵引钩的制造工序以与现有技术的牵引钩的制造工序对比的方式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标号说明
1:牵引钩;
1a:钩部;
1b:颈部;
1c:主体部;
1d:安装部;
2:车辆;
3:保险杠;
4:钢缆;
4a:钩部;
10:成型素材(现有技术);
11:成型素材(本发明);
12、13:模具(现有技术);
14、15:模具(本发明);
16:在制品(现有技术);
17:在制品(本发明);
18、19:轧辊(现有技术);
20、21:轧辊(本发明)。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理研精工株式会社,未经理研精工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4887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