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发光二极管元件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26736.4 | 申请日: | 2012-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6578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9 |
发明(设计)人: | 林忠欣;邱信嘉;吴奇隆;张瑞君;朱长信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力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佛山市奇明光电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33/38 | 分类号: | H01L33/38;H01L33/14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陈小雯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光二极管 元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光二极管元件。
背景技术
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LED)是一种由半导体材料制作而成的发光元件。由于发光二极管属于冷发光,具有耗电量低、元件寿命长、反应速度快等优点,再加上体积小容易制成极小或阵列式元件的特性,因此近年来随着技术不断地进步,其应用范围涵盖了电脑或家电产品的指示灯、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源乃至交通号志或是车用指示灯。
图1所示为一种现有的发光二极管元件1,其包含一第一电极11、一外延层12、一连接层13、一导电基板14以及一第二电极15,上述元件依序堆叠设置。图2为发光二极管元件1的一俯视示意图,其中第一电极11包含一导电垫(conductive pad)111以及一导电分支(conductive finger)112,二者相连接。发光二极管元件1通过对第一电极11的导电垫111与第二电极15的另一导电垫通电而发光。当第一电极11通电时,电流经由导电垫111输入,因而在导电垫111处造成大电流。但当电流从导电垫111流入导电分支112时,由于导电金属面积的急遽变小,使得电流在导电垫111与导电分支112的连接处附近造成电流拥挤的情况,以致会有较大的电流从导电垫111附近区域直接流至其下方的外延层12,造成导电垫111附近区域的发光强度大于其他区域,也就是在图2的例子中,发光二极管元件1的上半部亮度会高于下半部。
为解决电流分散不匀以致发光强度不均的问题,现有技术在发光二极管元件1内设置上电流阻障结构(current block structure,CB),电流阻障结构为绝缘体,其可迫使电流从其两侧通过而改善电流不均现象。如图3A所示,发光二极管元件1a更包含一电流阻障结构16,图3B为第一电极11与电流阻障结构16的上视示意图。电流阻障结构16设置于外延层12与连接层13之间,并可迫使电流流入导电垫111正下方以外的区域,以使电流均匀分散进而达到发光强度均匀的目的。
然而,由实验结果来看,仅设置电流阻障结构16只能稍微改善发光强度不均的问题,而无法解决电流拥挤的根本问题,因而无法大幅提升发光强度的均匀性。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发光二极管元件,能够解决电流拥挤的根本问题,进而大幅提升发光强度的均匀性,实为当前重要课题之一。
发明内容
有鉴于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解决电流拥挤的根本问题,进而大幅提升发光强度的均匀性的发光二极管元件。
为达上述目的,依据本发明的一种发光二极管元件包含一基板、一外延层以及一第一电极。外延层设置于基板上。第一电极设置于外延层上,并包含一连接部以及一导电分支,导电分支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第一端连接于连接部,导电分支的至少一部分依据该导电分支的一延伸方向为渐缩状。
为达上述目的,依据本发明的一种发光二极管元件包含一基板、一外延层、一第一电极以及至少一电流阻障结构。外延层设置于基板上。第一电极设置于外延层上。电流阻障结构对应第一电极设置,并位于基板与第一电极之间,并包含一阻障连接部以及一阻障分支,阻障分支具有一第三端及一第四端,第三端连接于阻障连接部,阻障分支的至少一部分依据该阻障分支的一延伸方向为渐缩状。
为达上述目的,依据本发明的一种发光二极管元件包含一基板、一外延层、一第一电极以及至少一电流阻障结构。外延层设置于基板上。第一电极设置于外延层上,并包含一连接部以及一导电分支,导电分支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第一端连接于连接部,导电分支的至少一部分依据导电分支的一延伸方向为渐缩状。电流阻障结构对应第一电极设置,并位于基板与第一电极之间,并包含一阻障连接部以及一阻障分支,阻障分支具有一第三端及一第四端,第三端连接于阻障连接部,阻障分支的至少一部分依据阻障分支的一延伸方向为渐缩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力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佛山市奇明光电有限公司,未经奇力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佛山市奇明光电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2673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极的制造方法
- 下一篇:有机发光显示器件及其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