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静电纺技术单纺聚(乙烯基己内酰胺-co-甲基丙烯酸)纳米纤维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24731.8 | 申请日: | 2012-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6079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2 |
发明(设计)人: | 朱利民;柏少卿;聂华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D01F6/36 | 分类号: | D01F6/36;D01F6/42;D01D5/00 |
代理公司: | 上海泰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1233 | 代理人: | 黄志达;谢文凯 |
地址: | 201620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静电 技术 单纺聚 乙烯基 己内酰胺 co 甲基丙烯酸 纳米 纤维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利用温敏共聚物静电纺纳米纤维的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利用静电纺技术单纺聚(乙烯基己内酰胺-co-甲基丙烯酸)(p(NVCL-co-MAA))纳米纤维的方法。
背景技术
近几年来,静电纺丝技术已经成为热门的高分子生物材料的制备技术,这种技术仅使用简单的设备即可得到形态、孔隙度可控的纳米纤维,且纤维直径范围大到几微米,小到2nm。静电纺过程中,在装有聚合物溶液的注射器针头加上强电场,聚合物溶液从注射器针头流出,进入电场形成泰勒锥。当电场力克服液滴的表面张力,聚合物溶液喷出。带电的射流在电场影响下被拉长,经过不稳定,干燥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在接收装置上形成无序的纳米纤维。制备的纳米纤维非织造布在生物医学工程上作为医用敷料、组织工程支架、药物传递载体等方面都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
能够用于静电纺技术的聚合物非常多,并且都可以制成亚微米级纤维,应用也很广泛。目前已知可用于制备静电纺纤维的聚合物有合成聚合物,天然聚合物,以及包括蛋白质,核酸,甚至多糖在内的接枝共聚物。共聚物电纺能够加强聚合物材料的部分特性,比如热稳定性,机械强度,隔离性,因此通过共聚作用,熔融共混,以及加入无机填充剂等方法可以实现工程结构上的应用。利用共聚物可以得到某种特定性质的新材料,如果进行适当调整,共聚物材料电纺纤维的性能会比均聚物有明显的提升。因此在组织工程应用方面,人们常利用共聚物为原料进行电纺,以提高材料的性能。
N-乙烯基己内酰胺(NVCL)是合成聚N-乙烯基己内酰胺系列高聚物的重要中间体。其单体聚合物——聚N-乙烯基己内酰胺(pNVCL)具有温敏性,可用作药物载体。同时,聚N-乙烯基己内酰胺(pNVCL)的系列高聚物在生物、医药材料和日用化学品及其他领域具有极其广泛的用途,而且也可与多糖物质接枝成智能型水凝胶。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利用静电纺技术单纺聚(乙烯基己内酰胺-co-甲基丙烯酸)纳米纤维的方法,该方法快速、简便、廉价、高效,纤维上含有大量羧基(-COOH),可用于亲和吸附,药物载体等。
本发明的一种利用静电纺技术单纺聚(乙烯基己内酰胺-co-甲基丙烯酸) p(NVCL-co-MAA)纳米纤维的方法,包括:
(1)将聚(乙烯基己内酰胺-co-甲基丙烯酸)固体加到由甲醇和N′,N′-二甲基乙酰胺(DMAc)配成的混合溶剂中,溶解后得到均一粘稠的纺丝溶液;
(2)采用上述的纺丝溶液进行静电纺丝,得到纳米纤维,最后真空干燥,即可。
步骤(1)中所述的纺丝溶液中聚(乙烯基己内酰胺-co-甲基丙烯酸)的浓度为0.05-0.15g/mL。
步骤(1)中所述的混合溶剂中甲醇(浓度≥99.5%)和DMAc(浓度≥99%)的体积比例为1∶1~6∶1。
步骤(1)中所述的混合溶剂为在20~40℃配制。
步骤(1)中所述的溶解的具体操作为超声震荡或磁力搅拌,溶解温度为20~40℃,溶解程度为均一粘稠的混合溶液,无固体不溶物质。
步骤(2)中所述静电纺丝中的注射器规格为5mL,针头内径为0.9mm,接收装置采用铝箔接地接收。
步骤(2)中所述静电纺丝中的喷出流速为0.5~1.5mL/h,电压为13~16kV。
步骤(2)中所述静电纺丝中针头与接收装置之间的距离为20~26cm。
本发明充分考虑到以共聚物为原料的静电纺丝的优势,以富含羧基(-COOH)的合成温敏共聚物——聚(乙烯基己内酰胺-co-甲基丙烯酸)(p(NVCL-co-MAA))为原料进行单纺,通过摸索相关纺丝条件参数,成功的制备了较理想的p(NVCL-co-MAA)纳米纤维。
有益效果:
(1)本发明的方法操作简单,耗时较少,可在短时间内获得直径和孔径在纳米级的纤维材料;
(2)本发明所使用的基础原材料廉价易得,所制得的纤维本身含有丰富的羧基(-COOH),应用前景广阔。
附图说明
图1为电纺纤维的SEM表征结果,图中电纺液中p(NVCL-co-MAA)浓度(w/v)依次为:(A)6%,(B)8%,(C)10%,(D)12%,(E)14%;
图2为电纺纤维的直径分布图,图中电纺液中p(NVCL-co-MAA)浓度(w/v)依次为:(A) 6%,(B)8%,(C)10%,(D)12%,(E)1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华大学,未经东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2473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