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以产生纵向涡的换热元件及其元件对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16950.1 | 申请日: | 2012-04-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360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15 |
发明(设计)人: | 申耀阳;韩东;岳晨;蒲文灏;鹿鹏;梁林;焦炜琦;郭新贤;陈慧;赵锦杰;周雷;田智昀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F28F13/02 | 分类号: | F28F13/02;F28F13/12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叶连生 |
地址: | 21001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可以 产生 纵向 元件 及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以产生纵向涡的换热元件及其元件对,属于强化换热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自从进入二十一世纪,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我国工业产品的能耗却远高于工业发达国家,故提高能源利用率和节能是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最有效途径。绝大部分的能源利用都是通过热能和各种换热器来实现的,而强化传热可以提高传热设备的热性能、降低传热温差和减少泵功耗,因此强化传热对于节能和提高能源利用率起到关键作用。
根据对象和条件的不同,人们研发了各种各样的强化传热技术,其中纵向涡强化传热技术就是其中一种。当流体横越过某障碍物时,往往会在障碍物的背面空间产生回旋,这些涡旋有利有弊。如果障碍物的横向尺寸有限,并且与来流的流体相交成合适的角度,则产生的涡旋将不会滞留于某一空间内,而会随主流向前运动,从而形成一系列的有序纵向涡旋,即纵向涡。这些纵向涡旋的强烈运动,促进了主流区与传热壁面附近的流体间的动量和能量的交换,强烈的扰动对边界层起到减弱或破坏作用,因而使传热增强。总之,采用纵向涡传热强化技术,是一种更有效的提高换热器的传热效率的途径。
近年来有很多国内外学者进行了纵向涡强化传热技术的研究,李晓伟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到了一种新型不连续交叉肋板片,其数值分析和流动显示实验表明,该肋片板间产生了包括前纵向涡、后纵向涡及主纵向涡等一系列纵向涡,揭示了其强化换热的物理机制,比目前常用的人字形板片同功耗换热强化25%以上。他还用数值计算和流动显示实验方法对肋参数对流动和换热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给出了不连续交叉肋板片的最佳结构参数。
经以上可以分析出,该交叉肋加工方便,可以产生高质量的纵向涡旋,且强化换热效果比较好,目前是一种较先进的纵向涡强化换热扰流元件,然而其同功耗换热指标尚有大幅的上升空间。在大多数强化传热的过程中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换热效果越好,压力损失就越大,采用纵向涡传热强化技术亦是如此。如何在提高换热系数的同时尽量使压力损失增长较小,即提高其同功耗强化换热指标,是提高换热器整体效能的关键。由此可见,有必要提出一种新的纵向涡旋产生元,这种元件的几何外形可在不连续十字交叉肋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而换热效果要明显好于传统的不连续交叉肋,而且同功耗换热性能也要大幅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新的纵向涡旋扰流元件,这种元件所产生的纵向涡旋的质量要好,与不连续交叉肋相比,换热效果和同功耗强化换热性能都明显提高。
该元件是一种可以产生纵向涡的用于强化换热的元件,该元件的形状为正方形截面的螺旋状柱体。设过初始正方形中心的直线为主轴线,将主轴线外一点绕该主轴线顺时针匀速旋转角度α并沿主轴线前进长度L得到一条螺旋线,螺旋线半径为r;将上述初始正方形沿该条螺旋线正交拉伸长度L,即可得到螺旋柱体;上述螺旋线即是螺旋柱体的轴线。该换热元件的参数有效范围为α/L在10~60之内,单位为度/mm,设定拉伸终止时的正方形与初始正方形相同,则α须为90°的整数倍;肋凸出换热表面的高度与肋高之比e在0.25~1之内;上述肋与流体来流方向所成攻角β在0°~90°范围内。上述换热元件凸起于换热表面内部,且换热表面与上述主轴线平行。
根据所述的可以产生纵向涡的强化换热元件所形成的元件对,其特征在于:它由两个上下交叠的强化换热元件组成,整体形式为十字交叉式。
新型的强化换热元件的总体效果要显著好于传统的直肋,在有效α/L、e、β内,同功耗强化换热指标提高范围为30%~40%。新型强化换热元件的换热效果和压力损失情况如下:α/L在10~60之内,单位为度/mm,为保证旋转终止时的正方形截面与初始正方形复位,α为90°的整数倍,同一流速下随α/L的增加,流体掠过该肋后压力损失降低而换热系数波动不大,故同功耗强化换热指标增大;α/L越大增长率越小,当α/L为60时,增长趋势近于水平。凸起比例e的有效参数范围为0.25到1,在有效参数范围内随e增大,压力损失迅速增大,换热系数也略有增加,而e越小,同功耗强化换热指标越高,e小于0.25后,同功耗强化换热指标增长非常缓慢。有效β参数范围为0~90°,随β增大,换热系数波动较小,压力损失增大,尤其当β超过30°后急剧增大;β=30°时同功耗强化换热指标值最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1695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平板热管太阳能光伏光热复合集热器及其制作工艺
- 下一篇:一种电缆及其加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