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污染土壤遗传毒性的原位检测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96428.1 | 申请日: | 2012-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050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25 |
发明(设计)人: | 李广贺;宋一之;姜博;张旭;黄巍;田思聪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Q1/02 | 分类号: | C12Q1/02;C12R1/01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5 | 代理人: | 贾玉健 |
地址: | 100084 北京市海淀区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污染 土壤 遗传 毒性 原位 检测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污染土壤遗传毒性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污染土壤遗传毒性的原位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遗传毒性指化学物对生物体遗传物质损伤造成的毒性,并可能由此引起肿瘤、突变或畸形(参考文献:1、印木泉.遗传毒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与普通的化学毒性相比,遗传毒性作用缓慢,因此其危害可能在短时间内被忽视而引起更严重的问题,而遗传毒性检测的难度也相应更大。
当待测样品以土壤为介质时,通常有原位和异位两种检测方法。原位检测指直接检测土壤介质中的污染物的毒性;异位检测指将土壤介质中的污染物提取至液相,通过间接检测液相中的毒性以表征土壤样品毒性(参考文献:2、Plaza G,Nalecz-Jawecki G,Ulfig K,et al.Assessment of genotoxic activity of petroleum hydrocarbon-bioremediated soil.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2005,62(3):415-420.)。
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中较常见的土壤遗传毒性原位检测方法,包括蚯蚓的彗星试验(参考文献:3、Xiao R Y,Wang Z J,Wang C X,et al.Genotoxic risk identification of soil contamination at a major industrialized city in northeast China by a combination of in vitro and in vivo bioassays.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2006,40(19):6170-6175.;4、Zhu J,Zhao Z Y,Lu Y T.Evaluation of genotoxicity of combined soil pollution by cadmium and phenanthrene on earthworm.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China,2006,18(6):1210-1215.)、植物种子发芽试验(参考文献:5、李彬,李培军,王晶,等.污染土壤毒性研究方法进展.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3,4(5):42-46.;6、Baek K H,Kim H S,Oh H M,et al.Effects of crude oil,oil components,and bioremediation on plant growth.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Health Part a-Toxic/Hazardous Substances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2004,39(9):2465-2472.)、土壤微型动物繁殖情况(参考文献:7、Patterson C J,Semple K T,Paton G I.Non-exhaustive extraction techniques(NEETs)for the prediction of naphthalene mineralisation in soil.Fems Microbiology Letters,2004,241(2):215-220.)等,但上述方法存在试验周期长、操作复杂、灵敏度低、成本较高等缺陷,不适用于大量样品快速灵敏的检测。
常见的土壤异位检测方法,包括动物的生理生态监测、动物细胞彗星试验、AMES细菌回复突变试验、生物传感细胞检测等。然而土壤样品异位毒性检测方法具有以下严重不足:在毒性检测过程中引入了污染物萃取和固液分离的环节,增加了测试的不确定性以及测试的所需的时间和经济成本;经过萃取的样品不能代表污染物在土壤中的真实赋存状态,从而导致高估或低估样品的毒性;忽视了污染物在土壤介质中的生物有效性等对遗传毒性的重要影响(参考文献:8、Frische T.Ecotoxicological evaluation of in situ bioremediation of soils contaminated by the explosive 2,4,6-trinitrotoluene(TNT).Environmental Pollution,2003,121(1):103-11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9642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