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接入点功率方法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77951.X | 申请日: | 2012-03-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275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25 |
发明(设计)人: | 傅友;费泽松;余政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52/24 | 分类号: | H04W52/24;H04W52/34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刘芳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接入 功率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通信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接入点功率分配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通信的不断发展,各种多媒体业务与移动通信的结合,用户对于移动通信传输速率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满足日益增加的高速数据传输的需求,提高频谱资源利用率,增强系统的容量,在无线通信系统中部署更多的接入点(Access point),以获得类似于小区分裂的频率复用增益。接入点分为高功率节点和低功率节点(Low Power Node,简称LPN)。
在一些大型的商场步行街或者办公集中区域,因为低功率节点的覆盖范围有限,就需要部署大量的低功率节点,形成了一个密集低功率节点的通信网络,为了最大化系统容量,如果所有的低功率节点都使用相同的资源,用户设备将受到其它低功率节点严重的下行干扰。另外,每个用户设备对可以接受的最低信干噪比都有要求,这是由用户设备的业务量,业务类型以及编码方式等决定的,低于信干噪比要求将严重影响通信质量和用户体验。由于系统内严重的干扰和用户设备的信干噪比要求,将导致一部分低功率节点无法工作,使其用户设备切换到空闲资源或选择接入高功率节点进行通信,以保证其余低功率节点能在用户设备要求的信干噪比条件上正常工作。在满足用户要求的前提下,为尽可能减轻高功率节点的负载,非工作状态的低功率节点数应该越少越好,实现热点地区的覆盖增强。因此,需要确定高功率节点内哪些低功率节点是工作低功率节点,哪些低功率节点是不工作的低功率节点,即对低功率节点进行规划,并确定工作低功率节点的发射功率。
现有的低功率节点规划方案中,每个低功率节点的发射功率是预先设置的,因此用户设备的实际望信噪比也是不变的。对于信道条件好的用户设备,其实际信噪比将远远高于要求的期望信噪比,因而浪费了一些用于服务这些用户设备的接入点的功率。与此同时,这些多余的功率也将对其余用户设备造成额外的干扰,使其它用户设备的实际信噪比降低,间接地降低了低功率节点的密集度。而对于信道条件差的用户设备,其实际信噪比将远远小于要求的期望信噪比,因此服务于这些用户设备的接入点的功率达不到用户设备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接入点功率分配方法和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多个接入点使用相同传输资源时各接入点的发射功率分配不合理的缺陷。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接入点功率分配方法,包括:
根据信干噪比条件,在使用相同传输资源的N个接入点中确定接入点个数最大的初始接入点集合,所述信干噪比条件为所述初始接入点集合中各接入点的用户设备在所述传输资源上的实际信干噪比大于或等于所述用户设备在所述传输资源上的期望信干噪比;
在初始接入点集合中,确定能达到性能度量标准的目标接入点集合,并确定所述目标接入点集合中各接入点在所述传输资源上达到性能度量标准的发射功率;
分别向目标接入点集合中的各接入点通知功率配置参数,所述功率配置参数中包括接入点在所述传输资源上达到性能度量标准的发射功率。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接入点功率分配装置,包括:
初始集合确定模块,用于根据信干噪比条件,在使用相同传输资源的N个接入点中确定接入点个数最大的初始接入点集合,所述信干噪比条件为所述初始接入点集合中各接入点的用户设备在所述传输资源上的实际信干噪比大于或等于所述用户设备在所述传输资源上的期望信干噪比;
目标集合确定模块,用于在初始接入点集合中,确定能达到性能度量标准的目标接入点集合,并确定所述目标接入点集合中各接入点在所述传输资源上达到性能度量标准的发射功率;
通知模块,用于分别向目标接入点集合中的各接入点通知功率配置参数,所述功率配置参数中包括接入点在所述传输资源上达到性能度量标准的发射功率。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用户设备,用于向所属的接入点上报以下信息中的一个或多个任意组合:所述用户设备在指定传输资源上与服务所述用户设备的接入点的信号衰落值、所述用户设备在指定传输资源上与不服务所述用户设备的接入点的信号衰落值、和所述用户设备在所述传输资源上的期望信干噪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7795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