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涡轮增压器的轴承外壳的冷却构造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69454.5 | 申请日: | 2012-03-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782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9 |
发明(设计)人: | 树杉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
主分类号: | F01D25/14 | 分类号: | F01D25/14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王轶;李洋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涡轮 增压 轴承 外壳 冷却 构造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涡轮增压器的轴承外壳的冷却构造。
背景技术
如图8和图9所示,作为涡轮增压器的轴承外壳的冷却构造,为了提高冷却效率,公知有在形成轴承外壳110的主体部的外壳主体111的内部分别形成了油套120和水套121的构造。水套121在外壳主体111中的、形成涡轮侧凸缘112的靠近端部的部分,形成于包围轴承孔115的周围的环状空间121a。在形成轴承外壳的主体部的外壳主体分别形成了冷却用的油套和水套的涡轮增压器的轴承外壳的冷却构造在例如日本特开昭62-284922号公报中被公开。
然而,在图8和图9所示的以往的涡轮增压器的轴承外壳的冷却构造中,轴承外壳110通过铸造形成。为了在轴承外壳110的外壳主体111的内部通过铸造同时形成油套120和水套121,必须将铸造模具(特别是,分别与油套120和水套121对应的至少两个型芯盒)复杂地形成。因此,以往的涡轮增压器成本很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在轴承外壳的外壳主体的内部容易地形成油套和水套并能够实现成本降低的涡轮增压器的轴承外壳的冷却构造。
本发明是涡轮增压器的轴承外壳的冷却构造,具备轴承外壳,该轴承外壳具有外壳主体,该外壳主体上形成有轴承孔,该轴承孔将涡轮增压器的旋转轴支承为能够旋转,在外壳主体的下半部分形成有油套,在外壳主体的上半部分,以不向上述下半部分露出的方式形成有水套。
在本发明中,油套形成于外壳主体的下半部分,水套以不向外壳主体的下半部分露出的方式形成于上半部分。由此,油套和水套的形状比以往的简化。因此,在利用铸造模具制造轴承外壳的情况下,用于在外壳主体的内部通过铸造同时形成油套和水套的型芯盒的形状简化。因此,能够实现成本降低。
水套可以构成为,通过开孔加工形成有一端部在外壳主体的上半部分开口的第一水通路和第二水通路,并且第一水通路的另一端部以及第二水通路的另一端部相互连通。
该情况下,由于第一水通路以及第二水通路是通过开孔加工形成的,所以能够容易地构成水套。不需要与第一水通路以及第二水通路对应的型芯盒,成本降低的效果显著。
第一水通路以及第二水通路各自的开口部可以相邻地配设于外壳主体的上半部分的一侧面。
该情况下,由于第一水通路以及第二水通路各自的开口部是相邻地配设于上半部分的一侧面的,所以第一水通路与供给管的连接,以及第二水通路与排出管的连接就很容易。
连通第一水通路以及第二水通路的另一端部的连通路,从外壳主体的上半部分的另一侧面侧通过开孔加工形成,在外壳主体的上半部分的另一侧面开口的连通路的开口部可以通过密封栓堵塞。
该情况下,由于连通第一水通路与第二水通路的连通路是通过开孔加工形成的,所以能够良好地构成水套。
在旋转轴的、外壳主体的两端附近的位置,分别配置O型环,水套靠近一个O型环配置,可以在油套的、一个O型环侧的一部分形成有密封冷却部。
一个O型环由于排气而处于高温。因此,利用在从上半部分区域因重力而落下时被水套冷却了的油,能够有效地冷却一个O型环的下半部分。另外,一个O型环的上半部分通过水套而被有效地冷却。
参照以下详述及附图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但仅为例示,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
根据以下详述可以清楚理解本发明进一步的应用范围。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详述及特例作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仅为例示,在本发明的宗旨和范围内的各种变化及更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是显而易见的。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采用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轴承外壳的冷却构造的涡轮增压器的纵剖视图。
图2是表示轴承外壳的立体图。
图3是轴承外壳的俯视图。
图4是轴承外壳的、图3的IV向视图。
图5是轴承外壳的、沿着图3的V-V线的剖视图。
图6是轴承外壳的、沿着图4的VI-VI线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涡轮增压器的纵剖视图。
图8是表示以往的轴承外壳的纵剖视图。
图9是表示油套和水套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此外,在说明中,对相同元件或者具有相同功能的元件使用相同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未经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6945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