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内燃机的点火线圈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59931.X | 申请日: | 2012-03-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829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9 |
发明(设计)人: | 川井一秀;秋本克德;守屋学治;仓桥真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电装;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F38/12 | 分类号: | H01F38/12;F02P3/02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陈珊;刘兴鹏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内燃机 点火 线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内燃机的点火线圈,其用来在发动机比如内燃机的燃烧室内产生火花。
背景技术
在内燃机中,点火线圈的输出部分布置为使得插入设置于发动机中的插塞孔。火花塞安装于输出部分的轴向顶端部。发动机由于火花塞的点火而执行燃烧。而且,在内燃机中,为了根据伴随温度变化的空气膨胀和收缩来调节插塞孔内的压力状态,通风通道形成于点火线圈中。
在发动机从加热状态冷却时,插塞孔内的空气冷却。因此,插塞孔内的压力变为负压。如果点火线圈此时暴露于水,水可从通风通道渗透入插塞孔。因此,为了防止水渗透,密封橡胶等布置于点火线圈与插塞孔的开口部之间,并且改变通风通道的构造。
作为其中通风通道已经改变的点火线圈(点火设备),例如,JP-A-2008-601888中公开的点火线圈是已知的。这种点火线圈构造为使得水收集腔和通风通道形成于布置于插塞孔外面的连接器外壳部的侧部中。水收集腔能收集已经从连接器外壳部外面渗透的水。通风通道将水收集腔与插塞孔的内部连通。水(比如清洁水)渗透入插塞孔无疑能由于水被收集于水收集腔中而得到防止。收集于水收集腔中的水能容易地排出。
另外,JP-A-2007-303401中公开的用于内燃机的点火线圈设备构造为使得空间形成于连接器外壳内的上部中。通孔从该空间向下形成。通孔通过槽与插塞孔相通。
然而,在JP-A-2008-60188中,在水沿着连接器外壳部的侧壁部向下流动时,水可流动至设置于水收集腔下面的通风开口并且可能会出现水渗透。
另外,在JP-A-2007-303401中,该空间由覆盖连接器外壳的盖所形成。该空间的通风口能由形成于盖与连接器外壳之间的间隙构成。因此,变化可在间隙的形成中出现。虽然如果间隙增大可能会出现水渗透,但是如果间隙减小,可能就不会有充分的空气通风。
而且,在JP-A-2008-60188和JP-A-2007-303401中,盖需要通过粘合、焊接等分开地固定至连接器外壳部或连接器外壳。因此,生产工艺很多,并且这些发明不足以实现生产成本的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已经基于上述问题实现。本发明的目标是提供一种用于内燃机的点火线圈,其使得盖能以简单的生产工艺固定至外壳部并且能有效地防止水渗透入插塞孔。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用于内燃机的点火线圈的一个方面包括:布置为使得插入内燃机的插塞孔的线圈输出部;设置于线圈输出部的轴向上端侧上并且布置于插塞孔的外面的外壳部;以及安装于外壳部的下端部并且密封插塞孔的开口部的密封橡胶。
柱部和开槽部设置于外壳部的侧壁部中。柱部由侧壁部的向外突出的一部分形成。开槽部由侧壁部的从上端切除的一部分形成。
通风开口在上/下方向上形成于柱部中。通风开口与形成于密封橡胶和外壳部之间的通风通道相通并且在上端部中开口。
包围柱部并且覆盖通风开口的上端部的盖设置于侧壁部中。密封开槽部的密封部设置于盖中。
填充外壳部内的空间的填料树脂与密封部和侧壁部连续接触并且将盖固定至侧壁部。
开槽部优选地设置于柱部的两侧上。密封部优选地与盖的上部和两侧连续地设置,并且优选地具有连续地夹持围绕开槽部的边缘部以及定位于开槽部之间的侧壁上端部的形状。
在此情况下,开槽部的形状和密封部的形状是适合的。当外壳部内的空间由填料树脂填充时,密封部能防止填料树脂从开槽部泄漏。填料树脂能确定地将盖的密封部固定至外壳部的侧壁部。
密封部优选地形成为使得内部接合壁和外部接合壁彼此相对。内部接合壁布置为面向侧壁部的内表面并且与填料树脂相接触。外部接合壁布置为面向侧壁部的外表面。峰状倾斜表面优选地在外部接合壁的一部分中形成于下端面上,这个部分布置为面向定位于开槽部之间的侧壁上端部的外表面。与柱部的通风开口的上端部相对的位置用作峰状倾斜部的顶点部。并且峰状倾斜表面在两侧上向下倾斜。
在此情况下,密封部的内部接合壁和外部接合壁连续地夹持围绕开槽部的边缘部以及定位于开槽部之间的侧壁上端部。能更有效地防止填料树脂的泄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电装;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株式会社电装;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5993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陶瓷电子部件
- 下一篇:一种网管网络拓扑分屏展示系统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