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钛-铝系金属间化合物表面渗镀铝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47206.0 | 申请日: | 2012-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8672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8 |
发明(设计)人: | 梁文萍;缪强;张平则;姚正军;任蓓蕾;徐一;李龙;杨晶晶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C23C10/00 | 分类号: | C23C10/00;C23C10/08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李纪昌 |
地址: | 21001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金属 化合物 表面 镀铝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设计的是一种航空发动机零件表面防护技术,具体是在Ti-Al金属间化合物表面等离子渗镀Al的表面抗高温氧化防护技术。
背景技术
Ti-Al系金属间化合物(γ-TiAl、Ti3Al、Ti2AlNb等)具有高的高温屈服强度、高的蠕变抗力和断裂韧性,以及低的缺口敏感性,与传统的镍基高温合金相比,其比强度更高,是航空、航天飞行器理想的新型高温结构材料。然而在超过700℃的高温下,Ti-Al金属间化合物的抗氧化性能急剧下降。同时,由于高温下N、O原子渗入,合金易产生次表层脆化现象。因此,目前Ti-Al金属间化合物的有效使用温度不能满足发动机热端部件的工作要求。
在正常氧化条件下,Ti-Al系金属间化合物的氧化膜主要组成相是TiO2和Al2O3。在所有氧化膜中,Al2O3是最具保护性的氧化物之一,化学稳定性高,而且氧离子在其中扩散系数很低。TiO2具有疏松的结构和较大的氧渗透率,在高温下难以赋予合金充分的抗氧化保护作用。Ti-Al金属间化合物中尽管含有大量的铝,但从热力学条件看,Al2O3和TiO2的生成自由能十分接近,而且铝的活度与其成分存在严重的负偏差,即使是含Al量最高的γ-TiAl合金,也很难通过铝的选择性氧化形成具有保护性的连续Al2O3氧化膜。
在保持Ti-Al系金属间化合物整体力学性能的前提下提高其抗高温氧化性能,最有效的方法便是在合金表面制备抗氧化性优良的保护涂层。然而,传统的硬质涂层易剥落,合金涂层在高温下长期服役时因互扩散而导致抗氧化性能快速下降,传统化学热处理易导致氢脆。为了尽快满足航空航天等领域对轻比重、高性能的高温结构材料的迫切需求,Ti-Al金属间化合物的高温抗氧化性能的提高与解决已成为关键的工程问题之一。
发明内容
解决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在Ti-Al金属间化合物表面等离子渗镀铝而提高其抗氧化性能的表面防护技术。
技术方案:钛-铝系金属间化合物表面渗镀铝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纯铝材置于坩埚内,所述坩埚导电,形成渗镀源极,然后将坩埚放入真空室,钛-铝系金属间化合物工件置于坩埚上方并向真空室充入氩气,加直流负电压使源极中铝材熔化并保持放电溅射状态,然后加钛-铝系金属间化合物工件负电压使工件升温到700~1200℃,保温0.5~8h完成渗镀。
所述的源极坩埚材料为石墨、难熔金属或耐高温合金。
所述的源极与钛-铝系金属间化合物工件间距为10~50mm。
所述真空室充入氩气后的工作气压为10~80Pa。
加于源极的电压为-300 ~ -800V。
加于工件的电压为-500 ~ -1200V。
本发明采用双层辉光等离子表面冶金方法在Ti-Al金属间化合物表面形成50~200μm的高温抗氧化防护层,具有沉积层加扩散层的结构特征。外层3~10μm的致密Al沉积层可赋予Ti-Al金属间化合物充分的抗氧化能力;其下的50~200μm的扩散层,由富Al相如TiAl3等组成,可在长时间高温服役时有效阻碍沉积层Al原子向基体内快速扩散,保持抗氧化性能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在一个真空室中,设置两个阴极一个阳极。其中一个阴极由高纯Al材制成,放置在导电材料(如石墨、难熔金属或高温合金)制成的坩埚内,称之为源极,在阳极与Ti-Al金属间化合物工件和Al源极之间分别接一个可控直流电源。当真空室达到一定的真空度并充入氩气达到一定的工作气压后,接通两个直流电源,使阳极与Ti-Al金属间化合物工件,阳极与源极之间分别产生两组辉光放电。在辉光放电所产生的氩离子轰击作用下,源极被加热熔化并产生蒸发,同时,氩离子的轰击还溅射出大量的Al原子和原子团。溅射、蒸发出来的Al原子高速飞向工件表面,被工件表面所吸附而沉积。施加于工件的电场也产生辉光放电,使工件被加热,达到合适的温度后将使沉积于其表面的Al原子向内扩散,使工件表面形成所设计的合金层。通过调整工作气压、源极电位、阴极电位以及源极-工件间距等参数可准确控制温度,可在一定保温时间下实现合金层中的合金元素含量及渗层厚度的控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4720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C23C 对金属材料的镀覆;用金属材料对材料的镀覆;表面扩散法,化学转化或置换法的金属材料表面处理;真空蒸发法、溅射法、离子注入法或化学气相沉积法的一般镀覆
C23C10-00 金属材料表面中仅渗入金属元素或硅的固渗
C23C10-02 .被覆材料的预处理
C23C10-04 .局部表面上的扩散处理,例如使用掩蔽物
C23C10-06 .使用气体的
C23C10-18 .使用液体,例如盐浴、悬浮液的
C23C10-28 .使用固体,例如粉末、膏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