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脱硫产物回收工艺及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47004.6 | 申请日: | 2012-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309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04 |
发明(设计)人: | 董清世;李幼文;吴亚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信义电子玻璃(芜湖)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1D5/16 | 分类号: | C01D5/16 |
代理公司: | 深圳汇智容达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38 | 代理人: | 潘中毅 |
地址: | 241009 安徽省芜湖市***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脱硫 产物 回收 工艺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玻璃制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脱硫产物回收工艺及系统。
背景技术
在玻璃烧制中,通常要对玻璃窑炉烟气脱硫,例如,采用纳碱(Na2CO3或NaOH)喷雾干燥+布袋除尘半干法工艺,因其脱硫效率高;运行稳定,操作简单,维护量小;受到业界青睐。但该工艺需要消耗大量的钠碱,药剂成本高,近年来随着碱价格的飞速上涨,脱硫成本步步高升,成为制约这一脱硫工艺发展的瓶颈问题,如何降低脱硫成本是摆在业界的一个课题。
半干法脱硫产物主要是Na2SO3和少量的烟尘,目前普遍经过压滤处理后直接填埋,容易造成环境二次污染。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提供一种节能环保、变废为宝的脱硫产物回收工艺,以及实施该工艺的脱硫产物回收系统。
一种脱硫产物回收工艺,用于回收半干法脱硫产物,所述工艺包括下列步骤:
收集脱硫废渣,使废渣溶解及氧化,生成硫酸钠溶液;
将生成后的硫酸钠溶液进行澄清,澄清后硫酸钠溶液分离成泥浆和澄清液;
过滤澄清液,再将过滤后的滤液蒸发结晶,得硫酸钠晶浆;
将硫酸钠晶浆进行稠厚分离,干燥分离出的固体后回收。
以及,一种脱硫产物回收系统,用于实现如上所述的脱硫产物回收工艺,所述系统包括溶解氧化池、澄清槽、过滤器、蒸发装置、稠厚器、离心机和干燥机;所述溶解氧化池用于将原料溶解及氧化,生成硫酸钠溶液,原料为收集的脱硫废渣;所述澄清槽与所述溶解氧化池连通并接收来自所述溶解氧化池生成的硫酸钠溶液,用于将生成后的硫酸钠溶液进行澄清,使硫酸钠溶液分离成泥浆和澄清液;所述过滤器与所述澄清槽连通并接收来自所述澄清槽分离出的澄清液,用于过滤澄清液,滤出的滤液送到蒸发装置中,所述蒸发装置与过滤器连通,用于将过滤后的滤液蒸发结晶,得到硫酸钠晶浆;所述稠厚器与所述蒸发装置连通,用于将硫酸钠晶浆进行稠厚处理,所述离心机与所述稠厚器连通,用于将稠厚处理后的晶浆进行固液分离进行分离,所述干燥机用于干燥分离出的固体,以回收干燥后的固体产物。
上述脱硫产物回收工艺及系统,将脱硫废渣溶解及氧化,生成硫酸钠溶液,然后再澄清,蒸发结晶,分离,干燥,即可回收硫酸钠,从而将需要填埋的脱硫废渣变成成品芒硝,达到“变废为宝”的效果,产生的效益可弥补脱硫成本。另外,可避免现有技术中填埋所造成的环境二次污染,因而能够减少脱硫废渣对环境的污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脱硫产物回收工艺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脱硫产物回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图2的脱硫产物回收系统的蒸发流程的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请参阅图1,本发明实施例的脱硫产物回收工艺,用于回收半干法脱硫产物,具体包括下列步骤:
S10:收集脱硫废渣,使废渣溶解及氧化,生成硫酸钠溶液;
S20:将生成后的硫酸钠溶液进行澄清,澄清后硫酸钠溶液分离成泥浆和澄清液;
S30:过滤澄清液,再将过滤后的滤液蒸发结晶,得硫酸钠晶浆;
S40:将硫酸钠晶浆进行稠厚分离,干燥分离出的固体后回收。
以下结合图1所示的流程说明上述工艺,其中,步骤S01具体包括以下过程:将收集到的脱硫废渣通过气力输送到溶解液中,在溶解液中鼓入空气,使脱硫废渣中的亚硫酸钠充分氧化成硫酸钠。脱硫废渣主要包括亚硫酸钠及部分不溶性烟尘,形态是粉末状,粒径一般在110微米以下,适合气力输送。脱硫废渣利用管道通过气力输送,加入装有溶解液的溶解池,同时鼓入空气,一方面加速溶解,另一方面使亚硫酸钠充分氧化生产硫酸钠。溶解时,优选为使硫酸钠达到饱和,然后再将饱和的硫酸钠进入后面作澄清处理。本实施例中,硫酸钠溶液的浓度约为25%。在此步骤中发生的反应为:
2Na2SO3+O2= 2Na2SO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信义电子玻璃(芜湖)有限公司,未经信义电子玻璃(芜湖)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4700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学习系统
- 下一篇:一种非接触式金属电迁移测量装置